欢迎访问兰州市政协官网!

关于大力发展我市中医药事业的提案

2021-12-28 15:29:42 点击: 字体:[ ]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是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市中医药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在群众健康事业、新冠疫情防治等方面,中医药事业贡献巨大。

 在产业发展方面, 我市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地产药材中,岷当归、纹党参、红黄芪、旱半夏、马蹄、大黄、甘草等中药材产量大,品质优,驰名海内外。其中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甘草五大药材分别占全国同类品种产量的90%、60%、50%、50%、25%。出口量占全国80%以上。野生药材有柴胡、黄芩、淫羊藿、赤芍、羌活、秦蕀、麻黄草、败酱草、蒲公英等品种。人工栽培主要以甘草、黄芪、板蓝根、党参、黄芩、当归、生地、大黄、防风、红花等为主,种植面积达11万亩。兰州黄河中医药市场是全国17家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经营省内外常用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约800种。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浓缩丸系列中成药被誉为“陇货精品”,远销海内外。

 掣肘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因素:我市在中医药事业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归总而言,主要是中医药政策法规滞后于事业发展的步伐,现行体制和机制与中医药实践不相符合,中医药原本必须具有的公益性社会事业性质模糊、弱化或不确定,财政、社保、人事、职称评聘、宣传舆论等对中医药事业发展造成种种制约和束缚,中医药的教学、科研、制剂、师承、药剂品质等现代化、科技化、人性化的发展与人民群众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期望和渴求存在较大差距,中医药事业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同中医药特色和自身规律相悖逆等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市中医药事业改革、创新与发展。具体表现:

 1.公立中医院的规模、建筑、设备、人员编制等硬软件均未达到国家标准,基本处于房屋破旧、用房紧张、设备落后、人员缺编的状态。公立综合性医院中医服务资源配置也未达标。基层中医服务网络残缺,全市31%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3%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未设立中医医疗服务或应用中医适宜技术。对非公有中医医疗机构的管理不够到位,医疗服务不规范的问题还较多。以省中医院为龙头,综合医院中医科为重要力量,基层社区中医诊疗服务网点为基础的体系尚未形成。

 2.我市中医院普遍规模小、基础设施不齐全、技术力量薄弱,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中医院开设的中医特色专科(专病)较少,一些具有传统优势的中医诊疗技术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加上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管理激励机制不完善、政策扶持不到位,中医院走特色之路面临巨大困难,为了生存,采取中西医结合、以西补中、西医为主成为他们第一选择,从而致使市、县、区、乡镇医院中医科室特色不明显、中医优势不突出。

 3.人才短板凸显。一是人才短缺。我市中医药队伍萎缩、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较为严重,优秀中医药临床人才出现了断档,后继乏人的状况令人堪忧。据了解,多年来我市中医队伍的增长速度大大低于西医,中医执业医师在全部执业医师中的占比逐年下降。二是待遇普遍偏低。中医从业人员的待遇普遍比西医从业人员低,中医优秀人才与其它行业人才待遇不平等,鼓励措施缺失。这些都挫伤了中医人才的积极性。三是培养机制不完善。中医从业人员学习培训、进修、学术交流机会较少,中医药科研氛围不浓厚,学科和专科建设能力还较差。四是人才使用机制落后,人才引进渠道不畅。当前中医人才招聘的方式不符合行业实际情况。由于用人政策缺失,中医名医请不进来、留不住、用不好。

 4.中药产业化水平低。一是创新意识不强。目前我市中药产业管理主体多、合力差、资金散,缺乏综合协调和统筹,严重影响了中药产业发展整体性。企业的品种单一、工艺落后、设备老化,不能及时更新优化,现代化市场营销化程度低,研究分析市场不足,思路办法少,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利润空间相对小,发展速度慢。二是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由于缺少种植技术指导、我市中药材种植总体规模还很小,品种少,布局也很分散,规范化程度很低,多数是各家各户的药农零星种植。特别是一些企业、农户普遍使用硫磺熏蒸及使用非药用部位等,影响了药材质量,降低了价格。个别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无视法律法规及监管的要求,检验室工作形同虚设,在生产过程中GMP、GSP管理意识差,药品质量无保证,影响了医疗效果和中医的公信力。三是制药企业市场竞争力薄弱。制药企业整体发展水平低,基础条件差,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规模偏小,特别是缺少中药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四是中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我市中医药科技队伍力量相对薄弱,信息和服务平台尚未建立,研究开发手段与条件非常有限,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影响了中医药科研、成果产业化和带动辐射效应。我市药品经营企业主要以中药饮片销售为主,地产药材的出口都是从其他省份出口,企业规模、市场营销、产业发展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中医药事业,壮大产业大战,现作如下建议:    

 1、加大领导和扶持力度。一是强化领导。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两个条例和国务院、省政府两个文件,真正坚持“中西医并重”,真正把中医药作为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策保障、体制创新,进一步强化政府在政策、规划、投入等方面的责任。要注重更新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寻求政策上的突破和大力支持,政府应进一步明确中西医结合的医疗卫生发展方向,落实向中医倾斜扶助的政策,充分考虑中医药学术、技术和行业特点,加大对中医的投资力度,加大对中医的项目支持,切实帮助医院解决发展中的硬件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中医院与西医院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例如:提高中医院床位补贴,使之高于同等综合医院20-30%;将中医事业专项补助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按照财政的增长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从而保证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公立医院用人政策的放宽、放活,保证全国的中医专家唯我所用,使中医人才能请进来,本地人才能走出去。并要充分发挥市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的作用,及时研究解决中医药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共同关注和推进我市中医药发展。二是制定政策。组织编制实施“十四五”中医药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工作步骤、安排发展项目、抓好具体实施,明确我市中医药服务、人才、创新、产业等体系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进一步完善对中医药的扶持政策。政府要从广大群众的利益角度出发,大力发展中医中药事业,解决好中医医院、中药企业的土地、资金等问题,并提供充分的政策支持。在中药产业发展方面,除全面享受政府土地、税收、贷款、专项扶持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外,重点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使他们的产品向深加工、精加工、多领域发展,打造培养陇药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全市中医药产业的优化升级和跨越式发展。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更好地用政策引导参保人员接受中医药服务,将更多的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中药品种纳入报销范围,建立特色医疗价格补偿机制。三是转变中医药发展方式和服务模式。大力发展休闲养生业,引导中医药行业走区域特色之路,将中医药服务融入旅游休闲、疗养度假等养生业建设体系之中,实现中医药可持续、多样化、有特色地发展。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和具备资质的从业人员多方式开展中医药保健养生、理疗康复和防病治病服务。

 2、理顺中医药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中医药法律法规标准,建立独立的中医药疗效评价和研究体系,完善中医药人员的职称晋升制度。克服学术界一味强调中医现代化,用西医的标准来评判衡量要求中医的做法,按照中医药“药为医用,医因药存”,相辅相成的发展规律,理顺目前中医药管理体制,实行中医中药统一管理,保障中医中药的协调发展。

 3、对中医药制剂室建设给予政策扶持。院内专科制剂是中医院整理总结的优秀医疗经验、保障专科专病诊疗优势、维护医院知识产权和鼓励培养新时代科研人才成长的重要媒介,但目前“制剂认证”难度很大。建议药监部门适当放宽中医药院内制剂准入标准,促进全市中医药制剂的快速发展。

 4、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中医药骨干人才的培养。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中医药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定期遴选中医药领域优秀人才进行重点资助,通过进修、跟名师、学经典等途径,造就一批中医理论功底扎实、现代知识丰富、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二是加强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培养。做好城乡基层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和实用型人才培养,提高培训率和实效。要通过两年左右时间的努力,使大部分城乡卫生服务中心配有中医类别的全科医生、大部分卫生服务站有人从事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服务。三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在引进和招聘中医药人才工作中,要根据中医药行业特点,完善相关政策,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四是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服务、技术和劳务价值实现的保障措施,提高中医药人员的经济待遇,同时为中医药优秀人才的学术交流、学科研究、成果运用等创造条件。支持优秀中医师多点注册执业。

 5、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增强中药产业发展的统筹和指导力。设立市中药产业协调管理机构,健全运行机制,协调解决经贸、农业、林业、科技、药监、卫生等职能部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形成管理合力。深入开展中药材资源普查,进一步摸清底数,清理思路,调整布局,编制我市中药产业发展指南和目录,对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贸、中药科技的发展路径、项目、政策进行指导,并有针对性地对中药产业进行政策和资金扶持,引导产业集聚。二是切实保护开发和利用中药材资源。充分发挥我市中药材的生态、地理、资源和传统优势,整理中药材目录,保护中药材种质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推行GAP标准规范,建设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中药材基地。优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绿色产业链。切实抓好中药企业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做大中药工业,建设知名中药企业和名优中药品牌。三是加快中药科技创新步伐,提高中药产业技术水平。建设和完善中药现代化的科技研发、信息和服务平台,积极谋划、推广和应用中药科技项目,扶持中药研究机构的科研、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如大力支持佛慈制药发展,尽快建成新型佛慈制药企业,打造佛慈制药的领军地位。    

 6、深化宣传和中医药文化建设。加强舆论引导,面向社会大力宣传促进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意义,普及中医药知识,比如全力支持建造佛慈博物馆,从而提高全社会对中医药的认识和认可程度。认真总结和推广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好做法和新经验,及时宣扬为中医药发展作出贡献的先进典型。对名中医、优秀中医、特色专科带头人的技艺和成果进行广泛推广应用。对我市独家产品、特色产品、名优产品进行重点推介,提升陇药知名度,打造陇药产业品牌。要将中医药文化纳入我市文化建设大格局之中,重视资源挖掘和文化载体建设。中医药服务要充分体现中医药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环境形象,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医患关系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和良好的服务。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