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支持红古区建设 “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的建议
红古区政协
王英威委员代表红古区政协作大会发言
2018年3月,国务院批复《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要求兰西城市群着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着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和功能配套,着力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甘肃、青海两省也相继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2019年11月底,兰州市通过了《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兰州市实施方案》。为把握国家实施兰西城市群发展战略机遇,充分释放资源循环利用和独立工矿区改造示范基地等四大国家级平台政策优势,不断拓展高端碳素、新型建材、生物制品等七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充分发挥兰州市西大门的区位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红古区围绕建设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的目标,对本区域基础条件、发展规划、发展远景进行了综合性评估,编制《红古区打造兰西城市群节点城市发展规划》。规划初步提出了“1542”总体思路,即:围绕建设兰西城市群节点城市这一总体目标;强化建设兰州新材料产业基地、甘青大通道重要的交通支点和现代物流基地、兰西城市群合作发展示范区、国家甘青藏旅游带“兰州—西宁黄金驿站”、湟水河流域生态秀美品质之城等五大功能支撑;实施工业强区、旅游旺区、开放兴区、生态立区四大战略;确定了打造川海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发展方向,明确了在兰西城市群建设中红古干什么、怎么干的思路。建议市委市政府能够给予更高的平台支持和政策倾斜,使红古区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更好更快地实现发展目标。
一、建议市上将红古区的基础设施纳入市区统筹规划建设,加大对红古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长期以来,红古区作为兰州市的一个区,基础设施建设一直由区级统筹解决,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长,产业密集度和规模的扩大,城市交通拥堵日趋严重,城市道路交通和物流货运压力越来越大。供水、燃气、供电管网等设施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率低,供电、供水能力有限,停车等民生设施不足,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无法支撑起兰西城市群节点城市的发展需求。
二、建议进一步优化交通基础设施,把红古区打造成东接西进的区域交通中心。一是为保证高铁运输安全,建议市上协调铁路运输部门加快区域的协调发展,将因地质原因而停止使用的民和南高铁站移建至海石湾,配合海石湾货运枢纽建设打造客货一地的运输中心,实现“零距离换乘”、货物换装“无缝化衔接”。二是加快物流集散中心建设,加强货运线路、货运中转站的规划设计,配套与兰西城市群建设发展相适应的货运线路和货运站、大型物流基地,利用红古区在仓储、物流中转方面的优势,确立红古区在兰西城市群中物流基地、货运中转站的地位;三是加强管网运输设施的配套建设,提升管网运输的能力,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
三、建议市上加强产业扶持和政策倾斜力度,结合红古区已经形成的产业布局特点,打造红古河湟康养休闲度假特色小镇、花庄农产品加工产镇融合示范镇、平安资源循环利用特色小镇,推动各个小镇功能的特色化配置、差异化发展。以碳素产业高科技研发和现代迁徙式生活为突破点,积极扶持红古建设高研中心,以及依托红古宜居、宜养的环境优势和周边宜游的区位优势,打造康养基地,吸引人们来生活居住养老避暑。
四、建议市上出台相关政策,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的发掘红色文化的指示,一是发掘凝练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红古区丰厚的建国初期建成的国有企业工业遗产、农业设施遗存挖掘“新红色旅游资源”。让旅游者通过工业遗产、农业设施遗存了解新中国工业、农业的发展历程,感受新中国创业者爱国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干事创业、奉献社会的情怀。二是组建相关机构,积极申报建设国家地质保护区(地质公园),发掘红古区丰富的地质化石资源,以多样性植物化石、动物化石为基础,以恐龙化石为重点,打响打好“马门溪龙”品牌,协调相关市县连通并打造红古地质公园——永靖恐龙足印——和政古生物遗址专题旅游线路。三是协调保留祁连山水泥在窑街的厂区,将其打造为类似北京798工厂、宋庄艺术区的文化园区,通过艺术活动实现废旧工业品、工矿场地的综合利用,形成配套的融艺术家聚集地、装置艺术呈现区、工业写生基地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四是协调相关县区,利用树屏、红古境内发现的丹霞地貌打造整体的旅游项目与景点,避免碎片化开发、各自为政导致的重复性建设和同质化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