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兰州市政协官网!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提升兰州综合实力——政协委员深度调研兰州创意文化产业

2019-06-28 00:40:15 作者:兰州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 编辑:兰州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 点击: 字体:[ ]
阅读提示 文化创意产业融经济、文化、科技为一体,已成为带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标志。国家“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为兰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为全面了解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促进其健康成长, 2015年兰州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及相关专家学者,在副主席张荫林、范文带领下,对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详细调研,分析了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 通过深入调研,政协委员们了解到,近年来兰州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还存在较大差距: ——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滞后。人们习惯于把文化看作是由政府出钱的公益事业,对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认识不足。长期以来,文化创意产业由宣传部门负责而政府相关部门却参与甚少。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指导和支持乏力,具体承担文化创意产业指导的机构是文广局产业处,作用十分有限。宣传、文广部门的主要精力放在新闻宣传和文化事业方面,无力指导文化创意产业,迫切需要一个能统筹协调的机构统领兰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政策支持力度不大。兰州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不够完善,对产业支持力度不大,各级政府也没有相应出台地方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方案。现有的规定过于宏观,针对性不强,缺乏专门的实施细则,难以落地执行。兰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税收、融资、土地使用、资源开发、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方面,需要有一系列扶持政策。 ——产业规模偏小。2013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只有41.06亿元,占GDP仅为2.31%,2014年51.06亿元,仅为GDP2.58%,而国内许多城市已达到12%以上。兰州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大多是处于小规模、小制作、低层次的状态,没有形成集团式的大投入、大规模、大制作、分工协作、互补优势的局面。现有文化企业规模偏小,90%都是资产在百万元以下的小型企业,千万元以上的企业仅占2%,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寥寥无几。以动漫为例,动漫“大师”和“佳作”缺失,高层次的产业创作无从谈及。在影视生产、图书出版、艺术品开发方面,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在创意和取材方面,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丝绸之路文化、黄河文化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素材,但我们缺乏文化创意团队和创意能力。在产品营销方面,缺少一个便捷有效的营销平台。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还没有形成互相衔接的完整产业链。 ——文化创意人才严重匮乏。文化创意产业链中的创意指导和技术服务型人才少;高端人才、领军人才、既有创意又懂营销的复合型人才稀缺;真正成熟的文化创意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人才瓶颈制约着兰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人才缺乏,直接导致原创作品不多、档次低下、难寻精品,甚至出现模仿、趋同的老病症。 ——五个文化园区存在的困难:一是人文始祖园和湿地公园虽连成一片,但不属于一个单位的管理开发,造成诸多不便。二是把黄河母亲和小西湖公园连成一体的设计规划还不完善,缺少本土文化元素和人文旅游内容,如按现在的设想建设,小西湖公园内植被将破坏严重。三是金城关文化园区人气不旺;产权和使用权分离;人员编制问题自运营至今未能得到解决。四是水车园和水车博览园名称重复、功能相近;水车博览园免费开放后,水车园收入突减65%以上。五是水车博览园现有三个股东同时在管理,非常不利于工作。 针对存在的问题,政协委员提出如下建议: 一、增强紧迫感,科学规划引导 建议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尽快提高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确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标。一是成立兰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导机构,统一协调全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工作,政府各相关部门在运作中分工明确、权力到位、责任到人。并对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具体指导,提出预期要达到的目标要求。搭建政府与企业间的沟通桥梁,形成合力。二是邀请省内外专家组成兰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对一些重要课题、项目进行调研论证,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三是统筹协调,减少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明确重点,体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格局,引领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 二、加强政策支持,促进产业发展 建议政府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和不同发展阶段的难题,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逐渐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一是要协调相关部门建立资金扶持平台。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大、风险高、融资难、尤其是在企业孵化,产品创意阶段,特别需要资金扶持和融资便利的政策。同时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尤其要扶持市场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的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积极推进金融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对接,引导金融机构重点支持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企业并积极参与文化产品的开发。二是要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文化创意人才创业,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城市规划应预留具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条件的土地空间,鼓励进行文化创意园建设。 三、强化品牌意识,支持大企业发展壮大 一是培育壮大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龙头企业。首先,全力支持兰州广电总台、兰州大剧院、兰州日报社等一些大中型企业依托资源优势,盘活现有资产、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特色优势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整体提升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允许兰州广电总台异地重建并学习北京、上海、长沙、广州等地的做法,建设集休闲、文化传播、影视制作、观光旅游、数字动漫、创意产品等集于一身的电视塔(文化产品聚集区)。其次,发展壮大民营文化创意产业,筛选一批有潜力、有内涵、有优势的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扶持。支持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团。二是整合兰州文化资源,重点开发与黄河文化、丝绸之路文化、民族文化、文物精品和文化典籍、西北山水名城等方面的文化品牌。打造有影响力的演艺、会展、节庆、民俗文化活动品牌。对业已形成的优势文化产品进行再开发、深加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兰州太平鼓、丝绸之路音乐舞蹈、敦煌艺术雕塑、黄河风情线旅游等,加大扶持力度,尽快打造成优秀文化品牌。三是发挥现有文化品牌的外溢效应,延伸产业链,积极发展文化品牌的衍生产品,尤其做大做强以“丝路花雨”、“大梦敦煌” 、《读者》为代表的歌舞、影视、戏剧、动漫、书刊、工艺品制作等文化品牌衍生产品,充分释放文化品牌的外溢效应。 四、建立保障机制,培养和引进人才 一是紧紧围绕兰州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规划,建立起适合兰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人才开发机制。努力发现、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使人才在数量、质量、结构和布局上与兰州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二是放宽放活用人政策,使国内外的高端人才为我所用。可以高额聘请专家来解决疑难问题、指导产业和传授经验。积极拓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使各类文化创意人才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三是依托教育资源,由政府和高校协作开办文化创意专业课程,为兰州培养人才。同时在现有文化产业中挑选专业人员到发达地区学习深造,不断增强兰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后劲。 五、切实解决好五个文化园区面临的困难 (1)建议将人文始祖园和、湿地公园交由一个单位管理,做好今后的策划与经营,确保其有更大的拓展空间。(2)完善黄河母亲文化园区的设计规划,无论是架天桥还是修下沉式广场,都必须符合该区域交通干道及黄河岸边特殊的地理要求,并尽量增加人文旅游的内容。新园区不能破坏小西湖公园现有的生态环境和植被,新的设计应在保留和保护原有植被基础上进行。(3)金城关五馆(城市体验馆、铁桥博物馆、秦腔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彩陶博物馆)建设,还有上升空间,还能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建议应将产权和使用权交归一处,挖掘时间空间潜力,加大对五馆的宣传推介力度。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金城关五馆要维持正常的运转至少需要70—80人,现只有12人在编,还是从演艺集团借来的编制。2014年市政府已决定把戏剧院120个编制全部转给金城关园区,但一年多过去仍未落实,没有编制就没有经费,好的讲解员都离开了,建议政府尽快解决金城关五馆的人员编制问题。(4)建议将小西湖水车园更名为羊皮筏子漂流展示中心。羊皮筏子漂流可长可短,可以和水车博览园对漂,经营方式上可以和将来的黄河母亲园区合作。委员们还了解到,旅游团参观黄河母亲时,大多数都想同时参观小西湖水车园,但因水车园门前不能停车而放弃,据粗略统计,年收入流失20%—30%,这些收入对一个自收自支的单位非常非常重要,单位迫切要求上级能解决停车问题。建议政府尽快协调公安部门,切实解决水车园门前停车难的问题。(5)建议政府理顺水车博览园产权关系,由一个单位拥有产权来独立管理经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