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兰州市政协官网!

关于对兰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建议

2019-06-28 00:39:58 作者:兰州市政协文史资料与学习委员会 编辑:兰州市政协文史资料与学习委员会 点击: 字体:[ ]
阅读提示 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加强兰州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对于增强地方文化底蕴、保护城市历史文脉、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兰州市政协组织委员和相关专家学者,在陈亲恭副主席的带领下,开展了全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视察和专题协商,提出了意见建议。 近年来,兰州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保护意识需进一步增强。由于宣传不够,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强,法律观念比较淡漠,缺乏保护的责任意识和参与热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尚未形成。县区发展不平衡,重申报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比较普遍,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导致遗址、文物损毁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是管理机制需进一步理顺。全市现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点)52处,有些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旅游、文化、城建、文物、园林绿化、民族宗教事务等部门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中缺乏配合协作,保护管理手段不够科学,偷盗遗产和文物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兰州历史文化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 三是资金投入需进一步加大。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偏低,虽然对文物保护和管理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与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加之社会融资渠道不够畅通,民营资本进入程度低,一些历史文化遗产项目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甚至没有经费,难以得到保护和发展壮大。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需进一步加强。近年来,由于历史遗迹修缮滞后,加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文明的冲击,有些历史遗迹濒临坍塌令人担忧,有的商业气息太浓隐患重重,历史文化遗址修缮、开发、保护现状并不乐观。 对如何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增强规划的龙头作用 大力保护和开发兰州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促进兰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涉及文化、建设、旅游等多个部门及镇(街道),应当成立专门机构,明确责任主体,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各部门相互沟通、协作配合、共享资源的联动工作机制。二要科学规划。各级党委、政府及各相关部门要把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利用普查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类资料和数据,坚持保护和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原则,高起点、高水平制定兰州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做到既重视单体文物的保护,又重视文物环境和整体风貌的保护;既重视古建筑、老街区等有形实体的保护,又重视民间艺术、民俗精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兰州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二、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逐步建立政府资金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形成政府、社会、集体、个人多渠道投资保护利用的新格局。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设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专项资金,将兰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所需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逐年有所增加,确保重点文物和濒危文物得到有效的保护。二是拓宽投资渠道。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投资兰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项目,广泛吸纳社会捐赠和赞助以及民间资金修缮文物古迹,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利用的良好局面。 三、加大宣传力度,全面培育公众保护意识 创新宣传方式,呼吁全社会关注、支持并参与兰州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局面。一是加大对兰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宣传展示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广泛开展兰州历史文化资源的宣传,举办兰州历史文化遗产的展示、演出、交流等系列活动,增强全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豪感。二是将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纳入“普法”范围。通过张贴散发宣传材料对《文物保护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良好风气。三是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以及古遗址的职能作用,举办兰州历史文化宣传、展示、论坛、讲座、培训、参观等,使热爱、珍视、保存、维护历史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基础 根据《兰州历史文化研究开发实施方案》,加快兰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修缮历史文化项目。做好白塔山、五泉山古建筑群维修与历史文化项目恢复,提升小西湖公园、黄河母亲景点、皋兰山景区和三台阁文化内涵,改造扩建鲁土司衙门周边环境,加快青城古镇和金崖古镇的整合维修、兴隆山道教文化场景恢复等,使其成为传播和弘扬兰州传统文化的窗口与基地。二是规划建设以南北两山为轴线的“文化景观带”,加快实施兰州老街、红城大佛寺文化旅游景区等一批辐射性、示范性强的文化产业项目,使重点文化项目成为兰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兰州对外宣传的新名片和兰州城市建设的新地标。 五、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加快历史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努力发现、加快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文化人才,使人才在数量、质量、结构和布局上与我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需求相适应,为兰州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提供智力支持。一是加大文化人才培训力度。广泛依托高等院校、政府培训机构、社会培训力量,采取在职培训、脱产学习、交流挂职、实践锻炼、外出考察等多种形式,对文化保护利(下转第33页)(上接第18页)用相关的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培养一批搜集、整理、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方面的专门人才,培育一批懂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及热心于历史文化保护的社会人才。二是积极引进文化人才。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鼓励以短期聘用、人才兼职、技术引进、合作研究、技术指导等方式,大力引进紧缺急需的高层次文化人才,为兰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六、合理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壮大历史文化产业 依托兰州历史文化蕴藏十分丰富的优势,树立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将兰州历史文化资源与市场结合起来,扶持和推出一批有较大影响和市场竞争力的重点项目和文化企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化演艺业、工艺品制作、出版传媒、影视制作等文化产业,以满足人们对文化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助推兰州经济飞跃发展。依托省内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对兰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多维度的研究,挖掘、丰富区域文化内涵,拓展兰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渠道,实现“以文养文,以文兴文”,促进兰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有序推进和良性发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