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兰州市政协官网!

历史文化名城的闪光印记——祝贺《诗词咏兰州》出版

2019-06-28 00:36:13 作者:王立仁 编辑:王立仁 点击: 字体:[ ]
自古以来,名山大川总能激发诗人的灵感,驱使他们挥笔如风,写就赞颂如画江山的佳作。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让西湖美景和东坡妙诗一起流传千古。陇上名城兰州山水秀丽人文厚重,同样是诗人们着力描绘的极佳题材,千百年来留下华章无数。由兰州市政协副主席蒙自福先生主编的《诗词咏兰州》一书,就荟萃了古今102位作者的147首咏颂兰州的诗词精品,已经于近日正式出版。 这是一本从独特视角展现兰州壮美景观的诗集。兰州美,美在山河雄壮地理独特,自汉武帝设立金城县,它就长期处在边防要隘和丝路重镇的显要地位。唐代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在途经兰州的时候都曾留下十分传神的佳作。“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古戍依重险,高楼接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精彩的诗句,不仅点染了兰州古城廓的雄壮气势,也形象直观地刻画出大河奔流带给兰州的特有景色。而写尽古金城作为军事要地雄浑气势的词句,当数金代邓千江《望海潮·献张六太尉》中:“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营屯绣错,山形米聚,襟喉百二秦关”句,堪称千古绝唱。至于兰州著名的自然人文景观,更少不了诗词名家的咏诵金句。宋代秦致通赞兴隆山道:“曲涧碧流疏宿雨,夹山红叶映斜阳。”明代李文咏白塔山:“钟声闻紫塞,塔影浸黄河。”荟萃兰州历史文化的第一名园五泉山,更吸引众多诗人的目光,留下佳作的数量最多。兰州传统文化的奠基人段坚写道:“千尺松杉欺晚雪,一番桃李媚春风。逢僧借问登高处,笑指云山有路通。”明代陈质写道:“梵宫高耸与云连,昼静僧焚宝鼎烟。入钵龙收檐外雨,听经鹤隐洞中天。”这些诗句让古代五泉山鲜活通灵的神韵如在眼前。说到五泉山,不能不提清代陇右大才子吴镇的《七绝·李汇川雨中邀饮五泉》:“翠微深处起楼台,天外黄河入酒杯。看尽东川三百里,柳烟花雾绕蓬莱。”真是唯美极了。像这样的诗词佳作,覆盖了兰州的石佛沟、吐鲁沟、连城、平番古城、小西湖、望河楼、拂云楼、金城关、庄严寺、三台阁等等风景名胜,让千载名城兰州处处光耀步步生辉。 这是一部以浓墨重彩诠释兰州深厚文化底蕴的史诗。产生于不同时代的诗词作品,显示出金城兰州两千多年来演变发展的清晰脉络。汉代赵充国屯田守边,“将军忘战非柔弱,天子如言自圣明。”于是开拓出“虎臣毋劳杨雄颂,边徼平安发不闻”的大好局面。隋唐时期的兰州也曾经有过蓬勃向上的气息,“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兰州曾经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开国上将肖华赞颂道:“昆仑唱明月,大漠歌长风。戎事贯今古,慷慨将士功。不摰青锋剑,哪得古道通。酣兴话丝绸,新路通天穹。”宋元之前的金城政权叠变杀伐不休,“鏖战血犹殷,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边关将士枕戈待旦备尝辛苦,“稍喜沿边诸将吏,肯甘清苦慰凋残。”到了明代以后,兰州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庄浪(今永登)一带“粉蝶鸦啼风满树,碧潭鱼跃水平滩。”红城驿站“闤列六衢称富庶,人通四驿竞繁华。”兰州城市逐步繁荣兴盛,“南阡西陌,桃红李白,春来仕女如狂。” “一时都会,往来冠盖,游观此地为常。”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文化教育事业迅速扩展,金城兰州得以形成以黄河文化为轴心、融汇多地域、多民族元素的传统文化体系。因此,金城名贤刘尔炘写道:“天开地辟几多时?山自崚峋水自奇。秦汉以还辛庆忌,羲轩而后段容思。”寥寥四句高度概括了兰州的历史文化根脉。奔腾不息的黄河是兰州人民的伟大母亲,“九曲颠簸来天际,四野横流汇百川。”“浑浑浩浩撼金城,势抱雄关便不平。二万余里虽遍绕,三千年后为谁清?”“浩浩荡荡全是正气,蔚蔚苍苍皆有生机。”黄河母亲的乳汁,哺育出兰州人民包容博大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激励着无数志士仁人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忘我奋斗。杨昌浚“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林则徐“闻道狼贪今渐戢,须防蚕食念犹纷。”谭嗣同“惊心梁园风流尽,欲把兴亡数到头。”忧国忧民之情,力挽狂澜之志跃然纸上。正是凭借这一股浩然正气,新中国成立以后,兰州人民战天斗地,砥砺前行,“哪管秋霜与夏旱,全凭人力胜天功,”终于在祖国的大西北建设成一座现代化大都市。“九曲黄河泛碧波,两山耸翠势嵯峨。” 登上兰山三台阁观看兰州夜景,那真是“万斛明珠浮夜海,华灯百里认兰州。”最能代表兰州人民精气神、名闻天下的引大入秦工程,“直上天堂,竟挽银河,横贯祁连。”“兴西部,变荒凉边塞,比美江南。”沐浴改革开放春风的塞上金城,“速传信息通欧美,广建功勋待马班。”“卅年光景异,变了天和地。且报于慈亲,黄河指日清。”这一首首赞歌,一篇篇佳作,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感奋不已。作为一个兰州人,怎能不为家乡灿烂的历史,辉煌的今朝而分外自豪呢? 这是一本多方位推介兰州历史文化的导航手册。这本诗集的内容结构有明显特点。每一篇诗词都由作者简介、诗词正文、注释、内容赏析和配图五个部分组成,称得上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可读性。通过这样的内容组合,编著者们力求让读者尽可能多的了解千载名城兰州的方方面面。这里面有历史上到过兰州的著名人物,除了前面提到过的,还有郭传师、陈棐、宋琬、牛鉴、牛运震、高一涵、于右任、罗家伦、黎锦熙、赵朴初、羊春秋这些赫赫有名的诗词大家。更有叶剑英、陈毅、董必武、沈钧儒、胡绳等开国元勋和高级领导人。至于兰州本土的著名人物就更加星光灿灿了。他们有黄谏、彭泽、杨应琚、唐琏、秦维岳、张澍、马世焘、张林焱、邓隆、王树中、周应沣、慕寿祺、张维、杨巨川、王烜等等,一个个满腹锦绣声名远播。当代著名诗人张思温、孙艺秋、王沂暖、顾学颉、郭扶正、袁第锐、吴丈蜀、常振励、霍松林等等,都是对陇原和兰州文化事业有过杰出贡献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名字,将会随着《诗词咏兰州》这本书在更多读者的心目中熠熠生辉,从而使兰州文脉薪火相传、代代不绝。这本书中凡涉及到兰州的名胜古迹、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特色产品,例如铁桥、冰桥、韭黄、浆水面、软儿梨等等,都借助注释、赏析和图片尽可能多作介绍,让读者在欣赏优秀诗词作品的同时,对兰州市情有更多的了解,体现了编著者们的良苦用心。 这是一本编著者以无数心血和汗水打造的精品力作。从2017年春节刚过,蒙自福副主席邀请我市著名史志专家、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邓明先生,兰州城市学院副教授陈立正、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甘庆祖、市民盟主委唐浩璇先生,还有兰州职院宣传部长薛守文、市民盟马琳和我,一起商议《诗词咏兰州》的编写方案。我们都曾经在2014年参与编纂《兰州民俗风物》一书,合作的很愉快。那一本书面世以后很受欢迎,现在市面上已经不太好找了。这一次蒙主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力争编写一本能够传世的高质量图书。会上明确了各自分工和工作进度。随后,经过全体同仁广泛搜集素材,精心选择佳作,初步遴选出约200位古今诗人的300多首作品。然后在此基础上反复推敲。多次筛选,基本确定了150位作者的近200首诗词初选入围。暑夏7月,全体同仁远赴官鹅沟集中审定入选作品和作者简介、注释、赏析等初稿。可以说一首一首的再三斟酌,力求美中选优、优中选精,最终确定102位作者的147首作品正式入选。这些诗词不但选题恰当,表达精到,诗句优美、含义隽永,而且章法严谨、格律工稳,可以作为年轻一代学习诗词创作的范本。在作者简介、注释和赏析的写作上,也是数易其稿,精益求精,不但内容准确,而且写法符合专业要求。这些都与邓明先生的全程指导具体把关密不可分。陈立正、甘庆祖二位老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了写好注释与赏析,参阅了大量古今典籍,写出了10多万字的初稿,又多次修改反复核对,最终做到言简意赅、语句凝练,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阅读参照资料。唐浩璇、薛守文、马琳三位收集素材、统筹稿件、提供保障,使得编写工作顺利进行。作为主编的蒙自福先生,不但制定步骤提出要求,还亲自承担图片收集和现场拍摄任务。为了让广大读者直观看到诗词中描写的景物,他先后驱车3000多公里,跑遍了兰州各个角落。有一次在窑街享堂峡河畔拍照,他脚下打滑差点掉进河里。在配图过程中,全体同仁一张一张反复审看,优先选用历史老照片,其次采用实地拍摄图片,实在无法找到和拍摄的,特邀画家绘制图画加以解决,总而言之要使配图最大限度展现诗词原作的意境。就这样,全体编写同仁谁也没有想过以后能得到多少报酬,硬是凭着对兰州文化的一份炽热之情,在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等部门大力支持下,无怨无悔地奋斗了8个多月,终于使这一本迄今内容数量最多的特定诗词专辑得以出版印行。 当前,全市人民努力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文化建设热潮如火如荼。前不久,市委市政府又对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做出全面部署。《诗词咏兰州》的出版可以说恰逢其时,是一本应运而生的好书。她以大量传诵千古的诗章,有力佐证了兰州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名城。这本书提供的宝贵精神食粮,能够帮助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一代,从中汲取中华文化的优秀营养,提高审美情趣、扩展文化内涵,不断成长为有抱负、有才干的社会栋梁。期盼这本书能够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走近兰州、了解兰州、关爱兰州,为了兰州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共同奋斗。 (作者系兰州市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员)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