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兰州市政协官网!

廉颇未老壮雄心 光照后人兴华夏——参观冯子材故居

2019-06-28 00:32:58 作者:康永禄 编辑:康永禄 点击: 字体:[ ]
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我利用在防城港小住的机会,特意到岭南广府文化重要兴盛地和传承地之一的钦州,参观冯子材故居。 冯子材(1818 —1903年),字楠干,号萃亭,祖籍广东南海,生于钦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四岁丧母,七岁丧父,随祖母孤苦谋生。艰难的生活环境,养成他嫉恶如仇、不畏强暴的性格,还练就一身好武艺,成年后加入清军,因功擢升,曾任广西提督、云南提督、贵州提督等职,是晚清时期的著名将领。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年近七十岁已退居赋闲在家的老将冯子材受命出征,赴守镇南关(今友谊关)。为表示抗敌必胜的坚强决心,他将两个儿子相荣、相华带在身边,抬着棺材,率将士赴任,并以威望较高、团结友军,被推举为前敌主帅,负责统一指挥各军。1885年(光绪十一年)3月24日,法军倾巢出动,在炮火掩护下,猛攻镇南关。面对法军大举越过关门,进入清军防区,冯子材“短衣草履,佩刀督队”,率二子跃出战壕,挥刀冲锋,奋勇杀敌,将士见状精神振奋,纷纷冲进敌阵展开肉搏战。经过惨烈的白刃格斗,力摧强敌,冯子材指挥清军大败入侵中国国土、号称世界第二军事强国法兰西的东方远征军,重伤其统帅尼格里,取得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中法战争后,冯子材因功被清政府授予太子太保衔、三等轻车都尉世职,1894年(光绪二十年)又加封兵部尚书衔。他还在中日战争、中英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冯子材以“国泰民安”为信念,怀“廉颇未老”的雄心壮志,在反抗侵略的战争中打了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胜仗,被誉为近代我国著名的爱国将领和真正的民族英雄。 冯子材故居位于钦州北部新市区宫保街70号,即原来的白水塘村中,始建于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这里是冯子材退居时的住所,也是他重组萃军开赴抗法前线的总部。“萃军”是当年打赢镇南关之战的中国部队的称号。1884年8月,冯子材闻清廷对法宣战,随即上书请缨,并在战前召集旧部、募兵18营,号称“萃军”,开赴广西抗法前线。因冯子材抗法有功,光绪皇帝授予他太子太保,所以人们又称冯子材故居(府邸)为“宫保府”、“宫保第”。现在的宫保街亦因此而得名。故居原占地面积十五万多平方米,据有三山一水一田,因有三个状如伏虎的小山丘,所以当地群众又称之为“卧虎地”。故居现尚存主体建筑和头门等,占地面积1522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20平方米,周围花草树木环绕,宛如一座美丽的园林庄院。故居建筑群为院落组合,四周围以砖砌高墙,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单檐硬山顶,砖木结构,既有晚晴建筑风格,又是典型的岭南“三排九”建筑模式,即主座“三路三进”,每进三大间,每大间又分三小间,共二十七小间,分左、中、右三路,均为三进两天井,并以青云巷作为相互分隔沟通的走道。故居虽没有华丽的装饰,但造型端庄、严谨,浮雕朴实、精细,被赞称“质高艺精”。其门窗梁柱皆由珍贵的格木制成,古色古香,依稀透着古老的浓郁气息,质朴庄重,别有风韵。原主体建筑外围东、西、北三面有相连的厢房作为兵房、佣人房、厨房等,东北角有赏楼(存储御赐物及典籍书画)、书房等建筑。“三排九”房间后面还有一个大花园,草木苍翠,花香蝶飞,环境优美。故居大门前面是一方清澈的池塘,水中一棵龙眼树,古朴苍劲,造型奇特。 冯子材故居是钦州重要的名人故居,古韵流芳,被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沿宫保街西行,一道绿树掩映中的青砖砌成白灰勾缝的围墙映入眼帘,古朴、凝重、靓丽,突出的墙帽跌水与筒瓦紧密相扣,墙面嵌黑色大理石碑一块,阴刻的“冯子材旧居建筑群”八个白色大字被衬托得十分醒目。这里便是民族英雄冯子材的故居。 故居建筑群的正门,古树荫翳,清静幽雅,一对威严的石狮子守护在大门两旁,颇有气势,亦显威严。门楣上方高悬“冯子材故居”木质横匾,绿色行书,字迹清畅、典雅、庄重,观之令人肃然起敬。 走进大门,首先展现在眼前的是青砖铺就的宽阔广场,东南边置一圆形青石,石侧平面镌刻的“演兵场”三个红色隶书大字引人注目。这里为前院,是冯子材将军操练兵马的地方,置身其中,犹闻急促雄壮的马蹄兵刀之声,军威森然,催人振奋。演兵场正北建筑物前方是一尊身着朝服、气宇轩昂的正面半身金属塑像,汉白玉基座正面刻着“民族英雄冯子材”七个描金大字。这尊冯子材塑像是旅居加拿大的钦州籍著名雕刻大师曹崇恩教授的作品,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永正先生题字。塑像基座背面嵌一块透亮的白玉碑石,以《民族英雄冯子材》为标题,碑文横排,正文金粉饰色十六行二百九十四字介绍冯子材的爱国业绩、抗敌壮举。苍劲有力的楷书,雕琢精细,堪称书法杰作,其不凡的辭章和俊逸的文字,均为大家手笔。 冯子材塑像的后面,是整齐的“三排九”模式、“青云巷”相隔的建筑群,这便是冯子材居所,也是故居的核心部分。踏上建筑物中路的八级台阶,“冯子材爱国业绩展览”牌版映入眼帘。这里是游人参观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熏陶的鲜活课堂。展览有前言、后记,分五个展厅,第一展厅“中华英豪”,第二展厅“铁血南关”,第三展厅“血肉长城”,第四展厅“亡羊补牢”,第五展厅“海南抚黎”,分别布置在建筑群的中、左两路的一些房间中,从不同的角度用文字、图表、模型等形式详细地展示冯子材的爱国事迹。 展览的前言写在一块红色木板上,提纲挈领,寓意深邃,一些青少年边看、边朗读、边用笔抄录。细观其内容,共二百九十一字,以排比的形式追述道:“因为热爱祖国,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五千年辉煌的中华文明”;“因为热爱祖国,鸦片战争以后,炎黄子孙用忠诚、用鲜血乃至生命粉碎了东、西方列强亡我中华的野心,一个伟大的人民共和国,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站立起来了”;“因为热爱祖国,十三亿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艰苦拼搏,‘中国迅速崛起’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事实”。《前言》中还说:在英雄故居举办展览的目的是“力图通过冯子材一生中主要爱国业绩的展览,进一步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使我们更自觉更高地树立起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从而更自觉更强烈地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学习,辛勤工作,为中华民族全民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为人类的共同发展创造永远的中华文明!”前言可谓言之有声,铿锵有力,令人鼓舞。 读完前言来到第一展厅“中华英豪”,厅廊东面墙壁的“中国近代十八先贤”塑像照片及传略引人注目。这十八位先贤是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七十多年中的历史英杰,是华夏子孙爱国、革命、创业的杰出代表。他们有的为反抗侵略舍生忘死,有的为反抗封建压迫高举义旗,有的为革新政治发动变法,有的为民主革命奔走呼号、冲锋陷阵,有的为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呕心沥血、百折不挠……他们是林则徐、魏源、洪秀全、冯子材、邓世昌、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容闳、严复、章炳鳞、秋瑾、詹天佑、张謇、蔡元培、黄兴、孙中山。他们是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深重之时,在救国救民的斗争中涌现出的无数杰出人物的代表,他们从各个阶层、在各个领域做出了举世瞩目的巨大贡献。为振奋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纪念先贤圣哲,1990年由中国史学会牵头,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办,经过反复研究,广泛征求各方学者的意见,在无数近代杰出人物中选定出以上十八位先贤,并为他们塑像、立传。 厅廊西墙前立着三块语录牌,从前往后竖立,红底白字隶书,十分悦目。第一块是毛泽东语:“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第二块是邓小平语:“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把先辈开创的事业一代代发扬光大。中国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来,就一定有能力永远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三块是江泽民语:“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贡献毕生精力,以此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人们在语录牌前驻足凝望,聆听时代声音,回顾峥嵘岁月,展望未来,心潮澎湃。 第二展厅“铁血南关”主要展出的是中法战争的内容,也是展览的重点部分。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展厅中间的沙盘模型,这是镇南关大捷地形图,参观者凝神望去,仿佛看到冯子材骑着战马,奔驰其中,指挥作战,老将军“不把侵略者赶出去,我们有何脸面回去见父老乡亲”的激昂声音犹在耳边回荡。东西墙壁上有多幅连环画,图文并茂,再现生动激烈的战争场面。其中“冯子材抬棺出征”表现冯将军与镇南关共存亡的气概,画面逼真,非常感人。还有“祭旗出征”“黑旗军大败法军”的恢宏场面,犹闻杀声阵阵、仿佛气吞山河。“法军进攻路线”图、“越南国王咨文”、“清朝出兵上谕”、“清政府下诏宣布停战”文书等复制历史文物也使人耳目一新,增长许多知识。一通光绪二十四年立于抗法战争最激烈的镇南关战场山前的“大清国万人坟”石碑(翻拍照片),真实地记载着“壮志未酬身先死,多少满腔爱国热情的忠勇将士血染青山”的悲壮情怀,令人扼腕感叹。一组“边疆百姓踊跃参战”的图画,表现了人民誓死保卫边疆的慷慨热情,场面感人。……展厅中那一幅幅画、一行行字,扣人心弦,发人深思。 展室东小院天井檐前东西对称地立着两排铁架,整齐地陈列着“十八般兵器”,那些昂扬的刀、枪、锤、钺等复制实物,瑞光闪闪、阴森威严。它们是冯子材率众杀敌使用的武器,虽为复制品,犹寒气逼人。更令人钦佩不已的是,我们的先人就是用这样低劣的武器装备,凭着刚强的血肉之躯和一身凛然浩气,冲锋陷阵,英勇拼搏,打败了拥有近代先进火炮洋枪的外国侵略者,这不能不让人赞叹、钦敬! 第三展厅“血肉长城”,正面墙壁以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为背景,展示着一幅彩色“大清全图”,吸引参观的人们久久凝视,不忍离去。这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地图,当时的陆地面积约1300万平方公里,比我国现在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多了340万平方公里,少了的那部分是被外国列强瓜割去了。看着这熟悉的地图,既有一种亲切感,也使人心中痛惜,更为外国侵略者的掠夺行径义愤填膺。 第四展厅“亡羊补牢”,分为三个展室,主要展示的是冯子材督办钦(州)廉(州)防务、甲午抗倭急赴江南驻守镇江、整顿云南军队等历史内容。 第五展厅“海南抚黎”,内容是冯子材领军到海南,团结黎族人民,帮助黎、汉两族平息矛盾、和睦相处,稳定和发展海南地区的事迹。冯子材还根据黎族地区情况制定了《抚黎章程十二条》,内容包括开辟十字大道、开山采矿、兴办学堂等,对促进海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增强黎、汉等各族人民的团结,意义十分重大。“桑梓情深”,冯子材既爱国,也关爱家乡人民,为群众兴利,报答乡亲的一幅幅画面,使人感动、催人泪下。如此情系百姓,怎能不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配合而军民一致,打败入侵之敌呢? 展览的后记中说:“一百多年来,冯子材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中华民族的每一位炎黄子孙。”还用“光照后人”四个大字作为展览的结语的核心词语,单独放大,高悬展厅墙壁,寓意深远,令人遐想,感慨万千。是的,我们这些“后人”,参观展览,了解历史,鼓舞志气,得“光照”辉耀,真是受益匪浅。 穿过展厅来到故居的后面,即后花园,这里树木葱郁,翠草铺地,花香袭人。“茶花圃”、“桃园”、“雅兴”门,一步一景,使人流连忘返;“齐贤”“啸天”“跃鲤”等形象塑造嵌字落座其中,俨然一片“尧舜天”,令人畅怀。 绕过展厅,来到故居院落的东北面,这里是新添置的曹崇恩雕塑群园,亦即《曹崇恩雕塑作品展》,它是钦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文化钦州建设的成果之一,也是一处别开生面的清雅园林和旅游景点,郁郁葱葱,爽心怡神。著名雕塑家曹崇恩教授爱国爱乡情深,将自己创作的28尊雕塑作品归根桑梓,陈列于此。这28尊古今人物塑像,是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称得上贤达或者有作为的知名人物,其中有孔子、黎雄才、刘永福、冯子材、冯敏昌、林则徐、邓世昌、陶行知、齐白石、冼星海、鲁迅、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还有向秀丽、雷锋、刘翔等塑像,皆是曹崇恩教授的悉心佳作。据说曹教授还亲力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创作《珠还》《九九连环》雕塑作品,均被博物馆收藏。 出故居大门,眼前那一泓清澈的绿水,静影沉璧,似一面镜子,名曰鱼池,也叫鱼塘,是环绕故居的一条清溪在此荡怀的一段倩姿。在北方这完全可以称得上湖的塘池,大理石栏杆护围,凭栏俯视,浮想联翩,南国风貌,古韵嫣然。湖中名为老龙眼的那棵古树,苍劲壮实,年代久远,据说已有125年以上的生长历史,可谓历史的一位见证者。抚今思古,那“光照后人”四个字,清晰地不时地在眼前闪耀。民族英雄、爱国先贤,他们是历史前进的动力,他们的光辉,激励、映照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在创建文明、复兴民族的征途上不断向前进、创造新天地。 (作者系兰州市政协原秘书长)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