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兰州市政协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政协工作>>社情民意

马玺晔委员:提升市民急救健康素养的建议

2024-08-26 10:25:08 点击: 字体:[ ]


公民急救健康素养,是指遇到呼吸、心搏骤停的伤病员,能进行心肺复苏,会运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6月30 日,年仅 17 岁的中国羽毛球运动员在印尼参加国际比赛时,突遇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送医后抢救无果离世,令人惋惜。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吕传柱表示,当时首位到达现场的人并无心肺复苏意识。现场急救不是担架转运,而必须急救处理,需在4至6分钟内实施标准心肺复苏和除颤。据第 15 届世界心律失常大会公布的数据,我国心律失常患者约有2000万,每年因心脏性猝死的有54万人。许多人发病时不在医院,多处于家中或公共场所,统计显示,突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中,有 70%因未能得到急救而失去生命。因此,大力推广心脏猝死等急救知识急救技能,提升公民急救健康素养,势在必行。为此建议:

一、完善急救健康教育体系。以各级政府为引领、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急救健康教育网络为目标,构建以社区村组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以学校企业和公共场所为重点的急救健康促进与教育模式。制定并实施全市急救健康教育专项计划和行动方案,将急救健康教育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为支撑,以省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城市医院为依托,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组建专业化、社会化的急救健康教育队伍。利用广播电视、网站,开展急救健康巡讲宣传、常见急症识别科普、现场救援技能培训演练等活动。力求 2025 年底前,全市社区村组、学校、企业和公共场所的急救健康教育覆盖面达到 100%,并持续推进。

二、强化全民急救能力培训。构建公众急救培训体系,科学制定培训计划,规范培训内容,整合急救中心、红十字会、公立医院及社会化培训机构等多方力量,开展面向公众的心肺复苏、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基本技能培训。优先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努力实现 100%的培训率。将急救常识和基本急救技能培训内容纳入公安民警、消防救援人员、公共交通司机等重点人群的在岗培训。在大中小学开展急救常识普及,推广基本急救技能培训,提升全人群的自救互救能力。建立院前急救志愿者队伍,对志愿者进行系统培训并授予相应能力认证。鼓励和组织志愿者对其他社会成员进行宣传培训,构建我市院前急救社会志愿者服务体系。

三、优化院前医疗急救环境。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机场、车站、体育场、影剧院、旅游风景区、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合理配备急救设备和药品,并设置明显标识。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打造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一张网”。推出“急救一线”微信公众号或 APP 客户端,集成急救知识科普、自救互救演示、AED 位置引导、120 求助、附近医疗机构引导、现场位置标定等多种功能。在特定时间,如旅游旺季、重要节假日,以及人流密集场所,如黄河风情线、黄河铁桥、兰州中心等、兰州老街设置临时性的流动医疗救助站,为有需求的人提供及时救助,让兰州成为充满人性关爱的“温暖之城”。(建议人:市政协委员、市民建副主委马玺晔)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