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瑰宝:兰州古城墙
发布日期:2023-06-12
浏览次数:
厚植家国情怀,传承黄河文化。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走进大众,让大众感知历史文化!
兰州古称金城,是“控扼冲要、道通西域”的丝路要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进程的见证地,历史文化厚重,文物遗存丰富。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工作指示、批示精神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兰州市文物保护中心编辑《金城瑰宝》系列图文,力图将承载文明、见证历史的文物更好呈现给大家,让文物走进大众,让文物“活起来”,宣传推介兰州文物资源,传播文物蕴含的科学思想文化价值,传承弘扬优秀黄河传统文化。我们期待借此培育公众文化内涵,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并对兰州市文旅深入融合和全面现代化建设有所促进。
兰州古城墙
兰州城墙遗址
兰州城墙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兰州市城关区金塔巷东口南侧。现残存城墙为兰州明清古城内城南城门西侧的一段,长11米,墙高8米,底宽7米,顶宽2米,夯层厚15厘米至20厘米,是兰州明清古城的见证,对研究兰州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古代,重要地方一般都建有军事防御设施——城池,以防御外敌侵扰,保护战略要地和王公贵族、百姓财产安全。兰州,地处中国西北,“控扼冲要、道通西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兰州古城区域,在今城关区,北临滔滔黄河天险,南屏巍巍皋兰山,东西皆有天然山体、河沟,是城池选址绝佳之地。兰州明清古城是在北宋旧城基础上,自明洪武十年(1377年)至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经过多次拓建增筑后定型,为黄河上游都会之城。
清人绘《金城揽胜图》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占据今兰州城黄河以南地区,并在今兰州城关区东岗一带设榆中县,开展移民屯垦实边,并建有北面河,东、南面山的简陋城池,以防御匈奴侵扰。西汉初期,为防御匈奴,榆中县及旧城得到恢复;武帝时期,中央政府加强对兰州黄河以南地区的管辖,公元前121年将榆中县西部分出金城县,县治在今兰州西固城附近。隋唐时,兰州城属中等城池,在今城关区中山林一带,也有说在胜利宾馆一带。
北宋时,兰州是西夏与宋、金交战的前线,防守位置十分重要,兰州城经过多次整修。第一次修补是在元丰四年(1081年),宋军进占兰州并同时修筑兰州城,位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或一九四九年前的兰州城西南角,东西600余步,南北300余步。1083年,废弃旧南城,在濒临黄河边筑新城。元代兰州属于内地。城池防御功能变弱。
明代,中央政府长期同漠北蒙元贵族战争,兰州是西北边防要地。兰州“座中四联”,辐射甘、宁、青等地区,是连接中原与河西的咽喉孔道、西北重要的商埠旱码头,也是肃王藩国之地,战略地位明显提升,经济也有明显发展,兰州城池的修建得到了重视。明洪武十年(1377年),兰州卫指挥同知王铸在宋元兰州旧城基础上,增筑兰州城垣,其北城墙一里二百八十步,沿河而筑(位于今中山宾馆至静宁路北口滨河路上);南城墙约为今庆阳路北侧,长度约同于北城墙;西城墙自今中山宾馆院内往南与南城墙相接,长为一里八十二步;东城墙在今静宁路西侧,与南北城墙相连,长度与西城墙相同。东、南、西、北各有城门,门上有楼。东门为“承恩门”(今张掖路至静宁路相交处),因明都在东,以承接浩荡皇恩之意而取名;南面为“崇文门”(今南关十字附近),因城南皋兰山被视为城之“文峰”,取崇尚文化,尊崇文曲星下凡之意而得名;西面为“永宁门”(今西关十字东侧),以西部边患从此再无,西疆宁定之意而取名;北面为“广源门”(今永昌路与滨河南路相交处),以黄河之水源源不绝之意而得名。城墙厚二丈六尺,高二丈五尺。明代初建兰州城周长约3395米,总面积超过68.4万平方米,加之局部以青砖包砌,比之宋元兰州城,已是“宏阔雄伟,俨然州城”,初具黄河上游最大州城规模了。
明宣宗宣德年间(1246-1435年),兰州卫指挥戴旺、签事卜谦修筑外廓,为明代第二次修筑兰州城。这次扩筑,自西北(今兰大二院东侧)至东北(今金昌路北口稍南),凡十四里二百三十一步,其周长达到58910.1米。兰州城从此有了内外城之分。
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都指挥李进第二次扩筑兰州城。增筑了承恩门的外廓,使兰州城东面延伸到今广武门一带,新筑城墙总长九十九丈,并开筑九座外城门,门墙上筑城楼。九座门分别是东关“迎恩门”(今广场东口西侧,明弘治十年即1497年扩筑东廓时开辟),新关“广武门”(今张掖路与金昌路相交处东侧),东北“天堑门”(今市政府西侧),东南“通远门”(今静宁路与畅家巷西口相交处东侧),南关“拱兰门”(今鼓楼巷与酒泉路相交处东侧),西南“永康门”(今胜利宾馆与市交通局办公楼之间),永康门稍往北为“靖安门”,西关“袖川门”(今临夏路西口清真寺西南侧),西北“天水门”(今中山路北口)。此次扩筑使兰州城面积大增,气势恢宏。
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年),都指挥梁暄第三次扩筑兰州城,增筑东部外墙三百六十丈。将兰州城向东延伸至今广场东口,兰州城规模基本固定下来,城内棋盘式道路格局形成,成为甘肃大都会,显示“黄河之都”气派。
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兵备副使朱旒经朝廷批准,对兰州城进行整修。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年),兵备副使李尧德用砖石包砌北城楼,金城四周城墙上的城堞一律用砖砌筑,使兰州城更显巍峨、壮观、坚固。
清代兰州古城示意图
清代,甘肃位于全国腹地,兰州为“通中之地”,逐渐为清廷经营大西北的地缘中心,经济发展,人口骤增,古城也得到更好的整修维护。清康熙五年(1666年),甘肃巡抚移驻兰州,同一年,清朝中央决定从陕西省分出甘肃省,兰州从此成为甘肃省会。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为巩固西北边防,陕甘总督署迁至兰州,驻原明朝肃王府,兰州真正成为西北中枢、军事重镇。兰州成为甘肃省会、总督驻地,城池建设更受重视,并由甘肃巡抚(后为陕甘总督)亲自主持城池修筑工程。康熙六年(1667年),甘肃巡抚刘斗奏请朝廷批准,修建衙署,补筑被毁城墙,重建城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甘肃巡抚叶穆济组织修葺城池,并辟城内道路。乾隆三年(1738年),甘肃巡抚元展成招募工匠修城,用青砖包砌内城和外城东、南、西三面城墙,内外城坚固雄伟,城内近30条道路构成棋盘式道路网,城外道路交通也有较大改善。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甘肃巡抚常钧再次组织修葺。嘉庆十年(1805年),陕甘总督那彦成组织修葺城池、河堤,并书“万里金汤”巨匾悬于皋兰门(内城南门)城楼顶层中央。道光十三年(1833年),陕甘总督杨遇春组织修葺城池,并将部分城门改名:内城东门承恩门改为来煕门,西门永宁门改为镇远门,南门崇文门改为皋兰门;外城门天堑门改为庆安门,天水门改为通济门,永康门改为安定门,靖安门改为静安门;广源门、袖川门、拱兰门、通远门、迎恩门、广武门名称未变。同治元年至八年(1862-1689年),为加强兰州城池的防守功能,修筑了内城四个城门外的瓮城,并挖掘清理了外城城壕。光绪三年至十六年(1877-1890年),陕甘总督左宗棠、谭钟麟、杨昌浚先后组织修葺兰州城,内城主要街道铺筑为石板路面,并砌筑排水阴沟。
民国时期兰州古城老照片
清代,兰州城经多次修葺,内城周长六里二百步,建城楼九座;外城周长十八里一百二十三步,建城楼六座;城内道路60余条,与城外道路相接;北依黄河天堑,南靠皋兰屏障,为西北一大都会。
民国时代,兰州古城部分得到修葺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或一九四九年后,随着城市经济建设发展,特别是城墙的原有功能基本消失,在北京拆除古城的带动下,兰州古城也被拆除,至今,仅残存一段11米长古城墙矗立在南关十字附近润城花园内,向人们诉说着一段古城历史。(文/图 兰州市文物保护中心)
参考资料:《兰州历史文化》《兰州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