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兰州市政协官网!

肖迎珺:加强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2021-12-22 10:43:36 点击: 字体:[ ]

市政协委员、市妇联副主席  肖迎珺

 

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事关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最后一公里”的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社区工作的真实写照,大量的社会事务都是通过社区这个层面落实和解决的,而在目前社区治理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影响了社区工作的更好发展。

一是社区工作人员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我市每个社区根据区域大小配备2—3名事业编干部,其余均为临聘或公益性岗位。临聘和公益性岗位人员年龄偏大,以40、50人员居多,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在政策理解、文字水平、工作思路、现代化手段应用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社区书记的工作压力很大。

二是工资待遇不高、人员变动频繁。目前临聘和公益性岗位人员工资为每月1700元左右(扣除三金),对于年轻人基本没有吸引力。即便是公益性岗位,也存在三年一换的情况,一些人刚刚熟悉工作,又面临变动。变动频繁造成有些人工作敷衍,也容易造成现有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是部分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方式生硬。由于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社区一些工作人员存在工作责任心不强、政策解释不到位、对待群众冷漠生硬,有些人缺乏热情,工作满足于应付,甚至因为待遇不同产生心理不平衡等方面的现象,影响了基层工作。

四是工作信息不畅、辖区单位配合不力。在具体实践中,多项工作都是属地化管理模式,需要公安、环保、卫健等部门提供工作上的配合和支持以及数据上的共享,才能更加迅速有效开展工作。但是,相关部门因无上级安排、授权或部门内部规定,存在工作对接不畅、配合不到位的情况,造成社区工作形成信息孤岛、社区工作人员力不从心的现状。

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对北京、上海、浙江等发达地区社区工作的了解和学习借鉴,提出以下建议:

一、通过设置社工岗位解决人员不足和素质不强的问题。目前,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均采取设立社工岗位的方式解决社区普遍存在的人员不足、素质不高、变动频繁的问题。社工是社会工作者的简称,是指在社会福利、救助、慈善、医疗卫生、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须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社工考试考取相应的证书才能获得上岗资格,他们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能熟练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因此,我市可借鉴成熟的经验,在社区设置社工岗位,让社工成为基层社区工作的生力军,不仅可以解决部分年轻人就业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公益性岗位人员可进行缩减,作为协管员从事辅助性的工作。

二、通过建立社工管理工作机制,确保社区工作充满活力。一是建立培养机制。对考录的社工采取定期培训、重点培养等办法,使社工更好地掌握国家政策、当前形势、发展方向、群众诉求等,在工作中更加精准、精细地做好服务。同时对有发展潜力、素质优良的社工,作为社区班子的后备力量进行重点培养,储备人才。二是建立工资待遇正常增长机制。据了解,北京、上海的社工工资从四年前的每月三千元左右提高到现在的五千元左右。根据本地财政实际,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有利于稳定人员,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到社区工作,使基层工作更富有朝气和活力。

三、打通社区工作人员上升通道,形成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据了解,一些城市社区的书记、副书记等编制内工作人员,连续工作满十年经考试考核、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等,可转为公务员编制,这样做能够激励基层工作者更好地扑下身子踏实工作。建议我市也可结合本地实际,出台相应举措,使社区工作人员有更强的归属感,激发他们更强的战斗力。

四、建立信息共享、协同发力工作机制,更好地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议社区及相关单位各自梳理工作中的交叉点及服务内容,由政府主导,在信息、数据、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制定严密的流程、设定相应的权限,消除工作中的壁垒,减少中间环节,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更好地发挥社区在联系服务群众方面的综合功能,不断提升社区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