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兰州市政协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政协工作>>政协文苑

油画《开国大典》的故事

2020-09-24 14:52:11 点击: 字体:[ ]

油画《开国大典》的故事

张鸿俊/文

1949101日,金菊飘香的日子,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用他那带有湖南口音的洪亮声音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顿时,天安门广场上万头攒动,人们高呼"万岁",用心体验着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幸福。

遗憾的是,囿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这一庄严伟大时刻没有留下较为完备的影像材料。据记载,莫斯科有一个电影摄制组专门来中国帮助拍摄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缺憾。这些从各个角度拍摄的胶片无疑是最珍贵的历史资料。但几天后,存放胶片处却意外失火,人们奋力抢救也只保住了其中一小部分——就是现在我们常在电影电视里看到的那部分镜头。两年后,一位开国大典的亲历者用他的一幅伟大作品向世人展示了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庄严,这一艺术作品凝固下了那一伟大时刻,同样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这位亲历者就是时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教师的董希文,而这幅作品就是彪炳千古的历史巨作——油画《开国大典》。

董希文,1914627日生于浙江绍兴县柯桥区,1938年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42年至1946年任敦煌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临摹、研究古代壁画,1946年开始在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期间因同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政治运动,参加了迎接北平解放的活动。19497月董希文参加绘制第一幅天安门上的毛泽东油画像,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后他三赴西藏,深入生活,写生创作。1952年至1953年创作了著名的油画《开国大典》。

1951年初,中国革命博物馆根据中宣部、文化部的指示,开始筹备建党30周年画展,具体工作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领导蔡若虹、江丰、王朝闻组织。当时,来自北京、华东的几十名画家的几百幅作品参加了展览,展览的作品充分反映了新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水平及新中国成立过程的筚路蓝缕,但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气氛却不够。一年后,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幅巨型油画《开国大典》。中央美院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几次奉命为领袖、英雄画像,并参加过开国大典的37岁青年画家、中央美院知名教授董希文。这就是开国大典的创作起因。

董希文接到这一任务后,并没有马上动手,而是先做充分的构思。他怀里揣着一张明信片大小的硬纸片,随时思考着怎么构图,并一有机会就拿出来向同行或当时的艺术界人士征求意见,徐悲鸿、艾中信、江丰、吴作人、罗工柳等,甚至还有学生,都是他的咨询对象。最后董希文将构图定为:毛泽东站在靠近画面正中间位置,左边1/3画面是其他参加开国大典的领导人,右边则是广场上的人民群众。毛泽东形象构成整个画面的中心,与其他领导人、广场上的人民群众一起,形成一个“大团圆”的构图。这与我们现今看到的作品已没多大差别,但遗憾的是这一珍贵的草稿现已无从查找。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构图中有一个突破性的构思,那就是董希文把天安门前、毛泽东右侧的一根柱子抽掉了,并为此特意请教建筑大师梁思成。梁思成赞赏地说:“画面右方有一根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是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

《开国大典》开始动笔创作时,董希文搬到亲戚家的一间小屋,将其作为临时画室。这个“画室”很窄小,面对2米多高、4米多长的画布,后退的空间仅有三四米,以至于作画时常要后背紧贴墙壁,画面也无法尽收眼底,无法看到画面的整体效果,画家只能凭借经验和直觉来创作。但在那个时代,艺术家的字典里是没有"艰苦"二字的。开始作画后,董希文废寝忘食地工作并常向其他艺术家请教。

关于毛泽东的画像,他接受了艾中信的建议,将人物增高了一寸,使形象看起来更有气势。两个月后,一张高233 厘米、长400厘米的巨作完成了。艾中信曾对《开国大典》做过如下分析:"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处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侧,不仅手法大胆,重要的是他懂得构图的大局……《开国大典》的大块色彩,看起来似乎简单,但这大红、碧蓝和金黄(缨络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它把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一个庄严热烈的场面描绘了出来……” 

19534月,中南海怀仁堂里布置了一场特殊的展览,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参观董希文的这幅《开国大典》,也见到了这位了不起的年轻画家。几位国家领导人看到这幅画时都很兴奋。毛泽东还利用接见的间隔,两次返回休息厅,仔细观看画作,并且称赞:“是大国,是中国。”他自豪地说:“我们的画拿到国际上去,别人是比不了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1953927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董希文创作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同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开国大典》印成年画在全国发行,发行量达到一个顶峰,使这一“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家喻户晓。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