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兰州市政协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委员之家>>委员风采

柴守玺:斗战“旱魔”的农学家

2020-01-08 15:05:24 点击: 字体:[ ]

 

      
柴守玺,甘肃会宁人,我国著名的小麦专家,甘肃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物栽培专业委员会小麦学科组副组长,农业部小麦专家组成员,农业部小麦产业体系兰州综合试验站站长,甘肃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专家,兰州市政协第十四届政协委员。

陇上农学杰出人物系列报道之五柴守玺:斗战“旱魔”的农学家

柴守玺教授荣获2017年甘肃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柴守玺多年为“三农”服务,足迹遍及陇原大地,他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特别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小麦抗旱、小麦丰收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为我国农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农业部为此特别发来贺信,感谢柴守玺教授对粮食生产做出的贡献。

他主持选育的两个国审旱地春小麦新品种“西旱1号”和“西旱2号”、2个省审旱地春小麦品种“西旱3号”和“西旱4号”是新时期甘肃省和西北旱地春麦区主要更新换代播种品种。

夙兴夜寐求索守正出奇作为

1979年,我们的国家还比较困难。那时候粮食在柴守玺的心里,是非常重要的。这年柴守玺高中毕业,父辈希望他学农或学医,和他商量报考了甘肃农业大学。“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种地。”这是会宁传统的家国文化。从小,柴守玺就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报考甘肃农业大学后,他考入了农学系,开启了农学生涯。

大学毕业后,柴守玺分配到家乡会宁县农科所从事小麦抗旱育种工作。

 

陇上农学杰出人物系列报道之五柴守玺:斗战“旱魔”的农学家

柴守玺在马铃薯试验田观察秸秆带状覆盖绿色生产新技术应用效果

老家会宁,是干旱地区,人们靠天吃饭,十年九旱。回到家乡的柴守玺,望着干旱的土地,他流泪了……他想起了自己因吃粗粮,脾胃虚寒,三天两头面目浮肿,出荨麻疹的事;他想起了乡亲们撒下去的种子在干旱的地里不生芽的事;他想起了村子里小麦长出来干旱死的事……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就从这时起,柴守玺在心里下了千钧的决心:一定要和那个欺凌乡亲的“旱魔”斗争……一定要想办法让乡亲们种的粮食茁壮成长起来。

柴守玺给自己定下了工作计划,早起晚睡,他研究起了粮食抗旱的事。

经过三个春秋的研究试验,柴守玺筛选出了适合干旱山区种植的小麦、豌豆、马铃薯等优良品种,并在家乡示范推广,这些品种抗旱和丰产性能好,老乡们粮食的收成,终于比以前好多了。柴守玺帮乡亲们第一次完成了品种的换代。

柴守玺发现,家乡信息闭塞,试验设备简陋,如果要深入研究抗旱问题,这些都是瓶颈。

既要坚持自己的“抗旱梦”,又要有所突破,必须守正出奇。要继续学习,要到科研前沿……一个新的构想在他脑海里产生了,到更大更广阔的舞台上去寻找抗争干旱的技术方法。

1986年,柴守玺考上了中国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继续开展小麦抗旱性研究。研究生毕业后,他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校甘肃农业大学,他要在家乡圆自己的抗旱梦。

陇上农学杰出人物系列报道之五柴守玺:斗战“旱魔”的农学家

柴守玺在会宁县农大小麦试验田里

苦心孤诣探索 “西旱”出鞘降魔

1995年,柴守玺在甘肃农业大学攻读博士,期间被公派留学瑞士,在RCA谷物部细胞生物学实验室从事博士论文工作。国外好几家机构开出优厚的待遇,邀请他去工作,但他拒绝了,他要圆他的“抗旱梦”,就必须回来。

“我只要一想起乡亲们那一张张盼着天下雨绝望的眼神,我感觉自己肩膀上像压了副担子。”

柴守玺对记者说,甘肃是旱作农业技术最具挑战性的地方,也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解决家乡的干旱是他的梦想,更是使命。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柴守玺默默背诵着郑板桥的《竹石》,他给自己下了季布之诺:一定要向可恶的“旱魔”挑战。

 

陇上农学杰出人物系列报道之五柴守玺:斗战“旱魔”的农学家

柴守玺团队对农民进行机械化精准播种技术现场培训

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对抗旱的深刻认识,柴守玺开始大胆试验,他用冬春小麦进行杂交、然后进行综合筛选,同时对小麦种子的选育技术进行大胆改进,建立了一整套多指标的决选体系。

通过苦心孤诣的试验再试验,他选育出了20多个优良小麦品系。其中,他选育的旱地春小麦新品种“西旱1号”,于2004年10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审定,该品种是西北和华北地区近20年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旱地春小麦品种,该品种在2002年和2003年两年国家区试、一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均独占鳌头,连续夺冠,实现了我省小麦国审品种 “零”的突破。2005年和2006年“西旱1号”被农业部遴选为国家示范品种。继“西旱1号”之后,他又选育出第二个国审小麦品种 “西旱2号”。

随后他又针对甘肃各气候类型区对品种特性的特殊需求,又选育出了“西旱3号”和 “西旱4号”两个旱地春小麦新品种,并通过了甘肃省审定。“西旱”系列小麦品种已经在西北旱地春麦区广泛推广种植,累计推广面积已经超过2000多万亩。

作为农业部小麦专家,他擅长良种良法结合,从小麦生产体系的各环节研究解决应用中存在的重大技术难题。

2009年,全国遭遇春季大旱,甘肃也遭遇了60年来最严重的春旱。面对大旱危情,农业部成立由主要司局领导带队的七个抗旱督导组,柴守玺被指定为甘肃督导组首席技术专家,国家小麦产业体系抗旱救灾甘肃组组长。看到土地干裂,作物颗粒无收,柴守玺心里很着急,他一遍又一遍地下地观测,根据各地旱情和苗情,提出了“镇压提墒、早春划锄、抢墒覆膜、雨雪过后趁墒追肥”等一系列快捷有效的技术“组合拳”进行抗旱。因为积极的措施,他为全国和甘肃省在小麦大旱之年未减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陇上农学杰出人物系列报道之五柴守玺:斗战“旱魔”的农学家

柴守玺在通渭县农大马铃薯试验田里观察马铃薯生长状况

矢志不渝追求 百折不挠攀登

地膜覆盖是近年来旱作地区大面积应用、可大幅度增产的保墒技术,但由于地膜残留越来越多,白色污染对土壤造成的污染也日益严重。面对这一现状,柴守玺又陷入了思考,能否研发出一种能替代地膜覆盖的绿色生产技术?

柴守玺首先想到了农村地区大量闲置的玉米秸秆。说干就干,2012年起,他开始带领科研团队用秸秆在试验田上进行覆盖种植。

铺设了秸秆的试验田,对柴守玺来说,如同襁褓中的婴儿一般,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去看看发展变化。

一年时间过去了,到了检验结果的时刻,柴守玺和他的团队失望地发现,麦苗稀稀拉拉的,苗出的不全,根本没办法投入使用。

“这是怎么回事呢?”柴守玺和他的团队成员仔细研究,分析失败的原因,他们发现,秸秆覆盖会降低前期地温,影响到了作物的生长。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一次又一次失败后,柴守玺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将麦田分为覆盖带和种植带,即“种的地方不覆,覆的地方不种”。

经过几年的反复试验,柴守玺最终取得了这项农业技术的成功。这个技术成本低、抗旱保墒和增产效果与地膜相差无几,是一个可以大力推广的抗旱保墒绿色生产技术。为此,甘肃省政府专门下拨了资金,组织在全省示范推广。2017年和2018年,该技术还被农村农业部遴选为全国小麦主推技术的核心技术。

柴守玺又想到了马铃薯,他把该技术“移植”到马铃薯上试验。由于马铃薯喜欢凉爽,秸秆带状覆盖在马铃薯上的抗旱增产效果竟略高于地膜覆盖种植。马铃薯抗旱保墒技术,取得了重大成功。

2014年底,甘肃省农业推广技术总站将“旱地秸秆带状覆盖马铃薯栽培技术”确定为全省五大潜力技术之首,其后省政府专门下拨经费,组织在全省15个马铃薯重点生产县(市)示范推广。加拿大农业部农业与农业食品首席科学家、加拿大科学院院士甘延太教授先后2次考察后评价,他认为这项技术是他多年来见过的世界一流创新技术,是一项重要新型应用技术,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矢志不渝的追求,百折不挠的奋斗,让他攀上科学的高峰。

 

陇上农学杰出人物系列报道之五柴守玺:斗战“旱魔”的农学家

柴守玺组织农业新技术示范观摩

传道授业标杆 教书育人楷模

柴守玺除潜心科研外,还特别重视人才培养,在教书育人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

从教20年来,他先后培养硕、博士研究生60余人。他恪守师德,把教书和育人结合,教学中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讲究教学艺术,鼓励质疑,提倡超越,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们信赖,是教育界的一位优秀教师,2019年他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柴守玺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20多项,曾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2001年获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2002年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人员,2017年评为甘肃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几十年如一日,柴守玺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他是传道授业的标杆,科技兴农的优秀代表,教书育人的楷模。

 

来源:每日甘肃网     文/马英东 冉旭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