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兰州市政协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政协工作>>社情民意

关于大市场体制改革后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建议

2019-07-15 17:08:28 点击: 字体:[ ]

 

民盟兰州市委员会提出大市场体制改革后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建议。建议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指出经过多年的发展,食品供给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品种丰富, 数量充足, 供给有余,但在满足食品种类、数量需求的同时, 质量问题依然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个人、企业、社会以至国家的健康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2018年国家监督抽检各类食品24.9万批次,较2017年增加了6.9%,覆盖全部33大类食品。检出不合格样品5965批次,样品平均不合格率为2.4%,与2017年持平,比2014年降低2.9个百分点。从抽检发现的不合格样品来看,肉蛋奶、米面油等日常消费大宗食品抽检合格率较高。方便食品、冷冻饮品等合格率较低,不合格率分别为7.5%和7.2%,部分污染因素得到控制,但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仍然突出。与之同时,癌症发病率上升,低龄化趋势明显,据有关资料显示,与食品安全有一定关联。国家审时度势,推行了大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为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食品安全工作创造了更好条件,做出了制度安排。为进一步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提出新体制下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如下:

(一)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统一性和专业性,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一是提高站位,深化认识。民以食为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我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安全是民生,民生与安全联系在一起就是最大的政治。二是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落实好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二)加强食品安全依法治理,强化巡查和对调检查工作。要提高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加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工作,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安心。准确定位食品安全工作在“五位一体”与市场监管中的定位和作用是做好工作的基础。进一步形成全程监管合力,强化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重点时段集中整治与日常巡查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协调不同区县执法人员对调交叉检查,防止检查定势,做到互补、互促。强化技术支撑,通过完善快速检测设备,培养专业检验人员,规范检验流程,切实发挥快速检测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作用。

(三)加快共享平台建设,提升监管技术支撑能力,全面实行分级分类监管。大市场体制改革极大强化了内部协调和资源整合,避免各自为营,加快将食品融入大市场监管体系,充分发挥大市场体制的资源优势,加强信息化建设、数据统计、投诉举报等共享平台建设;要整合原有各监管单位的技术力量,充分发挥检验、检测、标准研究等技术资源,强化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撑能力。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双随机一公开”,健全项目清单,细化随机抽查项目的具体程序和要求,做好分级分类,结合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风险特点,从食品类别、经营规模、消费对象以及生产经营条件保持、过程控制、制度建立等风险因素,确定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风险等级,全面实行分级分类监管。

(四)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营造社会诚信消费氛围,健全举报受理机制。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全面推行食品安全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探索“突然死亡法”(严重失信和造成恶果涉事企业主体责令歇业)管理和“黑名单制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信用档案,做到一户一档,信息全面准确,动态更新,建立惩戒效果定期通报机制,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和研判,加大投入指导,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消费者科学理性地看待食品安全问题,营造社会按信消费氛围。鼓励多方互动,多方参与,发挥行业组织和专业机构的推进作用,探索建立相关的专门组织机构,努力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健全举报受理机制,聘请社会监督员,建立志愿者队伍。畅通举报受理机制。

(五)完善科技管理体系,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绿色消费市场。提升食品安全监管和监测的科技能力,鼓励食品安全相关技术的研发应用,有效挖掘潜在风险的行业共性特征,提升“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打造先进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完善科技管理体系,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食品产业转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绿色消费市场,充分挖掘绿色食品的市场需求,发挥媒体在绿色理念的引导作用,增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品质,促进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