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兰州市政协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政协工作>>理论研究

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由来(上)

2019-06-06 10:24:56 作者:作者: 编辑:作者: 点击: 字体:[ ]

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由来(上)

    政治协商会议的发端

    1944年,国民党正面战场出现豫湘桂大溃退,引发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9月15日,针对蒋介石的专制独裁统治所导致的政治军事危机,林伯渠代表中共在国民参政会三届三次会议上公开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事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这一主张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和支持。
    急于摆脱政治军事困境的蒋介石,不得不就召开国事会议、成立联合政府同中共进行谈判。1945年1月11日,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在重庆召开国事会议之预备会议,此种预备会议应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三方代表参加,并保证会议公开举行,各党代表有平等地位及往返自由。”
    1月24日,周恩来代表中共提议:“召开党派会议,作为国事会议的预备会议,以便正式商讨国事会议和联合政府的组织及其实现的步骤问题。”对此,国民党代表不得不设法转圜,准备作出让步,倾向于召集党派会议。随后,两党代表分别草拟了关于党派会议的具体方案,并于2月2日互交对方。
    周恩来起草的《关于党派会议的协定》草案指出:一、党派会议应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及民盟三方代表,代表由各方自由推选;二、党派会议有权讨论和决定如何结束党治、改组政府,并起草共同施政纲领;三、党派会议的决定和施政纲领草案,应通过国民政府召集的国事会议,方能成为国家的法案;四、党派会议应公开进行,并保证各代表有平等地位及来往自由。
    国民党代表王世杰提出召开“政治咨询会议”,并将其细化为“国民政府召集,中共、国家社会党、中国青年党、民主同盟各派一人至三四人不等,并约其他无党派人士数人参加,商议结束训政,统一军事及容纳国民党以外之人民政府之方案。”然而不久,随着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蒋介石的立场又变得强硬起来。1945年3月1日,蒋介石公开发表演说,宣称:“吾人只能还政于全国民众代表的国民大会,不能还政于各党各派的党派会议或其他联合政府。”3月7日,周恩来致函王世杰:“忽得蒋主席三月一日之公开演说,一切希望,均已断绝。”以此为标志,国共谈判宣告破裂,曾一度“柳暗花明”的党派会议或政治咨询会议就此搁浅。
    政治协商会议名称的确定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国共两党迅速恢复接触,并举行了重庆谈判。从内容上看,重庆谈判仍是此前国共两党关于党派会议和联合政府的谈判在战后新形势下的继续。但中共为了避免内战,实现和平民主,一开始就主动在蒋介石极为敏感的“党派会议”和“联合政府”问题上作出重大让步:“第一,认为联合政府既不能做到,故此次并不提出,只要求各党派参加政府;第二,召开党派会议产生联合政府之方式,国民党既认为有推翻政府之顾虑,故我等此次根本未提党派会议。”
    随后,中共希望“在国共两党谈判有结果之时,应该召开有各党各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参加的政治会议”,讨论各党派参加政府等问题。对此,蒋介石表示:“拟改组国防最高委员会为政治会议,由各党各派人士参加,共同参与政治。”接下来,两党代表围绕政治会议的性质、内容、成分和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多次商谈。鉴于中共已作出重大让步,国民党也不得不作出一些让步,并最终同意了中共的建议。中共则在会议名称上接受了国民党的建议,同意定名为政治协商会议。
    从“国事会议”“党派会议”“政治会议”、“政治咨询会议”到“政治协商会议”,历经数次演变,才将会议名称最终确定。但“政治协商会议”一词究竟是何人所提,学界一直持有不同观点,尚无定论。

                                                        摘自《团结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