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大地上的红色记忆
2019-06-28 00:40:38 作者:王 勇 编辑:王 勇 点击: 字体:[大 中 小]
20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1934年11月7日在甘肃南梁荔园堡成立了中国西北第一个工农民主政权——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1935年,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与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辖区达3万平方公里,人口90万的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我党“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陕甘宁边区的发展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南梁革命纪念馆
南梁革命纪念馆1986年经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华池县南梁乡荔园堡修建,1987年11月7日正式落成。纪念馆由门楼、牌坊、革命烈士纪念碑、浮雕、清音楼、政府旧址、展馆等部分组成。胡耀邦、陈云、习仲勋以及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工作过的老同志亲笔题词。1994年12月被中共甘肃省委确定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5月被甘肃省国防教育委员会确定为全省国防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被列入全国首批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9年被列入全国国防教育基地。2009年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南梁陕甘边革命政府旧址
南梁政府旧址位于华池县林镇乡四合台村的寨子湾,这里西南距林镇乡20华里。距荔园堡约三十华里,距县城七十公里。
寨子湾地处子午岭林深处,座北向南,地势似簸箕形的沟掌上,沟掌下是山谷,谷下有小溪,是葫芦河的一条支流。这里山丘连绵,林木茂密,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有利于开展游击活动。
一九三一年一月刘志丹到南梁,将分散在几处从事武装斗争的队伍集中起来,成立了一支拥有三百多人的革命武装,活动于南梁地区,同年十月二十日,晋西游击队和商贩队到达林镇的林锦庙,与刘志丹领导的陕甘边游击队会师。
一九三三年中旬红四十二师进入南梁地区,全面开创南梁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以荔园堡川的南梁为中心,方园达百余里,境内重峦迭嶂,梢林密布,沟壑纵横地势险要,敌人统治力量十分薄弱,是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的理想场所。
一九三四年二月,在南梁小河沟川召开群众大会,同时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习仲勋任主席,白天章、牛永清为副主席,下设土地、劳动、财政、粮秣、肃反、文教委员会、同时恢复陕甘边特委张秀山任书记。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一日,陕甘边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荔园堡召开,到会代表三百多人,刘志丹、惠子俊、习仲勋、蔡子伟、张秀山、张策、黄子文、杨森、吴岱峰等参加了大会,选举产生了陕甘边工农民主政府,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和赤卫军总指挥部、选举习仲勋为陕甘边工农民主政府主席,贾生秀、牛永清为副主席;刘志丹为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委员吴岱峰、杨载泉、焦家川;陕甘边赤卫军总指挥牛志清,副总指挥郭德明,参谋长梅生贵;陕甘边工农民主政府下设各委员会;土地委员李生华、劳动委员张廷贤、粮秣委员杨玉廷,财政委员呼志录,肃反委员赫文明,工农检查委员惠子俊,文教委员蔡子伟,妇女委员张静文,秘书长张文华。十一月七日,在荔园堡召开了庆祝苏联十一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十七月周大会,有数千人参加,大会举行了阅兵典礼,同年,陕甘边特委、军委和政府在南梁荔园堡(后迁到豹子川张岔)创办红军学校,到一九三五年共办了三期训练班,刘志丹任校长,习仲勋任政委、吴岱峰任副校长、马文瑞、蔡子伟任教、先后培训了从陕甘边农村红军、游击队中派来的二百多名军政干部,同时,边区政府制定了南梁根据地的建设规划和经济政策。创立银行,发行苏币,票面为1角、2角、5角和1元四种;在白马庙、荔园堡成立集市,促进苏区的物资交流;鼓励农民发展生产;成立牧场,制定粮食政策等。一九三五年二月,蒋介石调集陕、甘、宁、晋、四川省军阀五、六万兵力向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发动“围剿”,四月十三日陕甘苏维埃政府也撤出了南梁地区,迁至陕西甘泉的下寺湾。
南梁政府在我党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旧址住地共分三组:一组为军委所在地,在东崾岘,共有窑洞六孔,西边三孔为办公室,次为刘志丹住室,再次为刘志丹爱人同桂荣住室;二组在寨子湾,在东崾岘相隔一道沟,为政府所在地,这里有窑洞四孔,靠北的一孔为伙房,次为办公室、再次为警卫班住处,第四孔为习仲勋住室,目前已坍塌的只剩两孔。三组在上崾岘,位于两组之间的山顶,这组有九孔窑洞,为政府政治保安队的住处和警备室。可住约七、八十人,大队长为郭锡山,大队副队长为宋飞;山顶还修有防御工事战壕两道,以便于掩护政府机构安全撤退。
——军民大生产基地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渡过抗战难关,1943年4月,三八五旅七七0团进驻华池县大、小凤川,执行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屯田政策,一面保卫边区,一面开展生产运动,创造了陇东“南泥湾”。 高涨的生产热情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军民大生产》就从这里诞生并唱响全中国。大生产基地旧址现保留了练兵场、纪念碑、七七桥等原迹,并在练兵场对面新建了军民大生产纪念馆。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校部旧址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简称抗大七分校)校部旧址位于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现存22孔石箍窑和1处院落。1963年2月、1981年9月,甘肃省人民政府两次公布旧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市红色旅游景点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抗大七分校旧址,位于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西距华池县城八十华里。旧址背靠山梁,系子午岭林区深处,环顾四周,山丘连绵、林木苍翠、鸟语花香,环境优越、幽雅。
据志书记载,自西魏历隋、唐建置的华池县即今之东华池,唐代还在这里建置过林州。宋代废县为镇,后为砦。可见其在历史上一度曾相当繁荣。
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为了培训一大批优秀的干部和指战员,遂于一九三六年六月一日在陕北瓦窑堡创建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不久迁至保安县(今志丹县),一九三七年一月二十日迁往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抗大总校下设十二个分校,分布于全国各革命根据地。
抗大七分校于一九四一年七月,以一二0师教导团为基础而组成,校址原驻山西兴县,一九四三年春迁到东华池。校部下设三个大队,一大队驻大凤川,二大队驻豹子川,三大队驻平定川。七分校自一九四三年六月一日开学,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日结业,仅开办了一期,历时三个年头。校长是彭绍辉同志,全体学员在荒无人烟的深山密林中,开荒种地,挖窑洞,烧木炭,纺纱织布,养猪放羊,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经过艰苦劳动和认真学习,为党培养了一批优秀干部。由于全体同志的辛勤劳动,完全改变了驻地的面貌,开垦了上万亩良田,栽上了成片果林,修建了宽敞整齐的校部、宿舍、饭堂、同时还建有商店、邮局、照像馆等服务设施。不仅完全解决了全体学员的穿衣,吃饭、学习用具等需要,且有节余,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马匪侵犯解放区,校址遭受严重破坏,礼堂和箍窑的门窗全部被烧毁。解放后,这里先后住过劳改队、马场、林二师、原有建筑又有拆迁,现住东华池林场。原建筑保存下来的只有三十孔石箍窑。“∪”形排列,庭院宽敞,石箍窑纯朴大方,与南山东华池塔之飞檐翘角交相辉映,形成了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烘托。甘肃省人民政府曾于一九六三年二月,一九八一年九月两次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列宁小学旧址
1934年2月,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在华池县林镇乡四合台村创办了边区第一所红色学校——列宁小学,同年10月学校迁至南梁转咀子,其时有瓦房6间,土窑洞3孔,设3个教学班,学生46人,教员3名。在困难环境中,师生自己动手垒土台当课桌,用石板作黑板,扫锅灰制墨水,自编教材,开设国语、算术、军体、歌咏等课程。刘志丹、习仲勋、蔡子伟等边区领导人对学校非常关心,挤出办公经费用于学校教学,有时前往讲课,并亲自给学生编写教材。列宁小学的创办,使教育资源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开辟了陇东教育事业的先河。 列宁小学在战争年代屡遭破坏,几经迁转。1988年华池县人民政府对学校原址进行修复,并在原址下建起新校园。学校旧址现为全市红色旅游景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十多年后的今天,时移境迁,昔日列宁小学的校舍只留下土窑一孔,其余建筑均已倒塌。一九八八年在原址重修瓦房六间。在原址下端新建起一座校园,华池县政府对该校恢复原来“列宁小学”的名称。二OO四年,县政府又在该址上建起一座两层新型教学楼,并命名为景文楼。庆阳市人民政府二OO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巧儿旧居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主演的评剧电影《刘巧儿》风靡中国。电影上映的时候正是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时,“刘巧儿”由此成为妇女解放的旗帜。“刘巧儿”的原型人物封芝琴就生活在华池县,她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因为她的故事还诞生了对中国司法建设有深远影响的“马锡五审判方式”。老人的住所在公路旁边,旧居保留完好,新居建有展馆,来来往往的游客都要到这里参观看望。2009年6月7日,习近平同志参观了“巧儿”旧居并看望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