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兰州市政协官网!

九三学社兰州市委员会:进一步促进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2019-02-23 18:04:00 点击: 字体:[ ]

 dsc_6561_副本.jpg

李永军委员作《进一步促进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的发言


    蔓延全国的抢人“大战”,对我市人才工作造成不小的冲击,尤其是西安、成都等邻近城市出台人才新政之后,兰州出现了人才加速外流的趋势。对此,省、市出台了人才工作的相关意见,但在落实过程中,仍然碰到了一些问题和阻力。

一是城市竞争加剧,人才外流严重。据京东大数据平台《毕业生本地居留率》显示,兰州的高校毕业生本地居留率只有28%,而成都和西安分别是48%和45%。据市人社局统计,2015—2017年,兰州生源高校毕业生回兰率仅为56%,兰州考入“985、211”院校的生源基本流失。二是产业聚集度不够,企业吸引力不强。兰州缺乏有实力、有行业领导力的规模化产业和企业,尤其缺乏大型民营企业,产业聚集度不够,难以吸引相关行业人才。三是房价和生活成本相对较高,制约人才流入。2018年1—5月,兰州四城区房价达10696元/平米,房价与工资比为1.4,高于昆明的1.3、西安的1.2、贵阳的0.9。在西北内陆城市当中,兰州的生活成本相对较高。近年CPI涨幅在全国也处于较高位置。房价等生活成本成为限制人才流入的因素之一。 四是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 企业人才匮乏。从结构上看,创新创业型人才、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人才偏少,人才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从布局上看,大部分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在事业单位,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市60%,大部分高技能人才集中在国有企事业单位,非公经济领域人才偏少,且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企业高精尖人才匮乏现象尤为严重,人才就业大多首选行政事业单位或大型国企,不愿到民企、生产一线、区县创业发展。五是人才评定体系和成长环境亟待优化。调研发现,评职称难已经成为兰州人才流失、特别是中青年人才流失的要因。六是人才培养机制不成熟。城市的发展需要高、中、低各类人才,对实用技术性人才、蓝领人才的需求更大。目前的高校专业设置“贪大求全”,与社会和企业需求严重脱节。据调研,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要对招聘来的学生进行入职再培训,否则就无法适应岗位需求。这与校企、院地的联动、融合发展不够有很大关系。导致企业“招人难”,毕业生“就业难”。

面对目前人才形势,我们既要高度重视,又要量力而行,切实采取符合实际、有力度、可操作的措施。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及新兴产业,做到产业事业留人。建议在政策、资金、用地等方面加大对传统优势产业支持力度,扶持行业领军企业,鼓励企业大力引进人才,在做大做强产业的同时,促成人才快速成长。另外,建议以精准扶贫事业为突破口,大力培养三农人才,以人才促事业、以事业养人才,在推进精准扶贫事业的同时,为三农人才提供施展空间。

    二、加快落实“租售并举”政策,探索多渠道供给制度。建议结合市场上新兴的长租公寓,以财政直接补贴房租或减免长租公寓企业税费的形式将其纳入到住房保障体系当中,对人才和新就业大学生实行初步的住房保障。对于有购房需求的高端人才,采取降低首付比例、降低房贷利率或给予企业一定政策优惠等形式,对中高级人才实行购房补贴,降低人才的购房成本。

    三、以职业学校为重点大力培养蓝领人才。建议以职业学校为试点,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牵头和组织下,加强职业学校与用人企业之间的联动、合作,针对用人需求进行专业改革,率先为企业培养和输送具备实用技术的蓝领人才。针对专、本科高校,积极推进校企、院地融合,加深双方合作,尤其是在学生临近毕业之时,可组织应届毕业生到企业参观实习,也可专门开设就业课程,邀请企业专业人才到学校授课、讲座和座谈,让毕业学生能够迅速融入职业体系当中。

    四、加快职称评聘改革。增加高级职称名额,打破29个正高系列设置,增加新产业、新业态、新专业的正高职称;向用人主体和用人单位放权,推动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等人才智力密集的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评审,在工程领域推进社会化评价;对不同职业属性和岗位特点的专业技术人才,制定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对一些学历不高、没有评过职称但实际能力强的蓝领人才,打破资历限制,对取得重大“标志性业绩成果”的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给人才“一鸣惊人”的机会。

    五、实行合署办公,提高工作效率。 建议由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成立人才建设专项工作小组,由人才办、人社局、公安局、房管局、教育局、税务局、职改办等相关职能单位抽调专员,建立合署办公机制或在政务大厅设人才窗口,专门负责人才政策的具体落实和人才工作、居住、生活等方面事宜的综合办理,实现“一门、一窗”办理,简化程序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