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兰州市政协官网!

关于深入做好扶贫培训工作的思考

2015-06-11 11:11:00 点击: 字体:[ ]


关于深入做好扶贫培训工作的思考

全国贫困地区干部培训中心兰州分院院长    康建文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明确提出,要“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利用有关部门现有培训项目,着力提高其信息获取和服务能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贫困地区干部培训力度,提高执行能力,重视扶贫开发队伍建设,提供必需的工作条件和经费保障。”甘肃省作为全国最早开展区域扶贫攻坚的省份,在30多年的扶贫开发实践中,始终把扶贫培训作为战略性、先导性的基础性工程,整合资源,拓宽渠道,创新机制,完善方法,在转变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提升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步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甘肃开展扶贫培训工作的主要做法

  根据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和目标任务,甘肃扶贫培训工作按照“两个着力”(着力提高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推进贫困地区转型跨越发展)、“三个结合”(理论教学与现场操作相结合,专题研讨和调研考察相结合,重点培训与重点项目相结合)的新思路,多渠道合作,多层次办学,全方位聚合资源,广泛开展各类培训教育活动,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在培训渠道上坚持“四轮驱动”。专向轮——兰州分院培训。全国贫困地区干部培训中心兰州分院作为全国最早设在西北地区的扶贫培训机构,积极与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等部门联合,重点开展了全省万名基层党员、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大学生村官、驻村帮扶干部等主体扶贫培训活动。定向轮——各行各业培训。按照全省年度扶贫工作重点和“1236”扶贫攻坚目标任务,省市县各级人社、农牧、林业、水务、教育、卫生、文化、团委、妇联、工会等业务部门,结合行业特点和项目建设,把扶贫培训列入重点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系列培训活动,促进业务工作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内向轮——扶贫系统培训。各级扶贫部门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根据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扎实开展扶贫干部业务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活动,组织学习扶贫政策,分析扶贫问题,交流扶贫经验。外向轮——省外合作培训。先后与国培中心、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和天津、新疆等13省区扶贫办,采取异地交叉培训的方式联合办班,学习交流扶贫开发经验。同时,依托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积极加大与非洲等欠发达地区国际扶贫交流与合作,拓展了扶贫培训空间。

  (二)在培训内容上坚持“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各级干部培训。根据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贫困县党政领导、乡村干部等为主体,结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特点,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扶贫业务、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等为基本内容,综合运用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等方式,使广大基层干部通过教育培训,夯实了理论基础,促进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二是突出创业就业培训。依托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家政服务员品牌培训等项目,以适合于农民短期培训且市场用工量大的工种为重点,开展系列培训。培训结束后,由培训主管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发放证书。三是突出实用技术培训。围绕村有致富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增收技能的“三个一”工程,以农村种养业实用技术为重点,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开展不同类型的培训。

  (三)在培训层次上坚持“三级管理”。根据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建设和全省扶贫攻坚形势需要,把扶贫培训的普遍性要求与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特殊要求结合起来,省上重点承担贫困地区党政领导干部、乡村干部、扶贫系统干部培训及农业科技人员、大学生村官等示范性培训。市县主要负责农村致富带头人、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劳动力输转等培训。乡村主要负责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四)在培训方式上坚持“三个结合”。一是坚持理论教学与现场实习相结合。采用集中授课、现场解答、案例分析和实地观摩等方式,注重利用田间地头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培训。如,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到已完成或正在实施项目的村开展教学,请当地致富能手、土专家现身说法、传授技术、交流经验,达到了“易学、易懂、易会、易用”的目标。二是专题研讨和考察交流相结合。在完善教授式教学的基础上,推广引进研究式、案例式、实地式和参与式扶贫培训方法,实现从单向传授向双向交流互动为主的转变。如“雨露计划”、“两后生”培训、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采取全日制、“1+1”、“2+1”、“半工半读”等培训方式。三是重点培训与扶贫攻坚行动相结合。围绕新阶段扶贫目标和全省双联行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3341”项目工程、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等重点工作,组织专门力量,分赴各地,分期分批开展培训,提高了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和执行政策的能力。

  (五)在培训特色上打造“三个品牌”。一是组建培训集团。省扶贫办和省教育厅联手设立了甘肃省贫困地区“两后生”培训集团,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农村贫困家庭“两后生”技能培训办法》、《甘肃省“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教育集团章程》等文件,确定了156个培训基地,推动扶贫培训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二是“两后生”培训。“两后生”培训是甘肃省扶贫办提出和实施,是创新贫困地区培训的一种有效形式,得到国扶办认可,并在全国推行。主要是对初中未考入高中、高中未考入大学的农村青年在省市认定的培训基地进行一年以上的技能学历教育培训。同时,组织实施了“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培训工程,对农村优秀青年、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等进行大专以上层次的培训。全省每年完成“两后生”培训6.5万人,农民大学生培训0.5万人。三是劳动力输转。甘肃作为全国劳务大省,始终把培育劳务品牌作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行订单式培训、校企联合培训和项目定向培训等方式,组织参训农民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先后推介注册了陇原嫂、天水白娃娃、临夏拉面师、庄浪梯田人、甘肃摘棉工等劳务品牌和优秀工种140多个,其中有41个荣获“全国劳务品牌交流大会优秀劳务品牌”,大大提升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市场竞争力。

  甘肃扶贫培训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政策支撑。省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甘肃省引导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意见》。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实施意见和具体办法,明确提出把“实现能力素质提升突破”作为攻坚目标任务之一。各级各部门结合基层实际和项目建设要求,优先在贫困地区实施了阳光计划、青年创业工程等专项人才培训工程,出台了扶贫培训管理办法,确保扶贫培训有制度可循,有政策可依,有办法可用。

  二是载体多样。动员省市县乡四级40余万名干部直接联系1.6万个村、67万个农户,广泛开展了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双联驻村干部、科技特派员结合自身实际和农民群众需求,发挥特长,开展对农民科技致富能人、农村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农民技术员乡土科技带头人的培训,成为扶贫培训的重要力量。

  三是体系完善。按照两个重中之重的要求,始终把扶贫培训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在经费上倾斜支持,明确在所有涉农项目中按不低于10%的比例安排培训资金;工作上政府统一部署,部门分头实施,分级负责,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贫困地区的省市县乡四级扶贫培训体系。

  四是资源整合。以县级层面为重点,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安排各类培训项目和资金,合理调配使用各方面师资力量和培训设施等资源,精准对接培训需求,分层分类开展教育培训,提高教育培训实效。

  二、甘肃扶贫培训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甘肃扶贫攻坚任务艰巨。截至2013年底,全省有扶贫对象552.2万人,贫困发生率26.5%,比全国平均值高17.6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高居全国第二。纳入国家三大连片特困地区的58个县农业人口占全省80%,扶贫对象占全省的90%;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国的57.3%,与全国的发展差距由2010的1:1.73拉大到2013年的1:1.75;其中58个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全省的51.8%、83.9%。

  (二)甘肃扶贫培训工作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一是思想认识不足。一方面,贫困人口由于思想观念、教育水平、文化技能、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差异,对培训的认识不到位,缺乏积极主动性。同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留守人口多为老人、妇女,没有自觉接受培训的主观愿望,培训对象的确定和组织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部分领导把扶贫培训当作软任务,无关紧要,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少数干部认为参加培训只是“认认人,串串门,养养神”,学习不积极,不主动,不扎实,培训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培训资源分散。目前,全省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繁杂众多,不少部门和单位都下设培训中心,配备专门师资,定期对本部门、本行业人员进行培训。各部门培训资金来源渠道不同,报账形式不同,培训机构、要求、内容和形式不同,培训力量难以整合。由于管理体制限制,缺乏统一的培训规划、培训方案、管理办法,条块分割,各自为战,多头培训、多头管理、多地培训、重复培训、多头调训、多头发证比较普遍,造成力量分散,资源浪费。三是师资力量薄弱。扶贫培训涉及面广,专业众多,高等级专业性强的技能教师十分缺乏。而承担扶贫培训的科技人员主要集中在县上,少部分在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缺乏进修机会,知识严重老化。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固定教员、专职教员少,且流动性较大,能力素质也有一定差异。缺乏统一的培训教材,特别是针对贫困群众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的成套系列教材相对较少,扶贫专用音像制品不多。培训设施落后,电子商务、网络培训、远程教育基本空白,部分贫困乡村无固定培训场所。四是经费投入不足。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财政困难,投入扶贫培训的专项资金基本没有,国家提倡“个人交一点、集体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的三方筹资方式难以实施,培训经费全部由有关培训项目补贴。培训项目补助标准普遍较低,有的培训农民需要承担车费、伙食费、住宿费等费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贫困家庭“两后生”培训补助资金全部打入学生家长“一折通”,培训实材、技能鉴定、职业介绍等无专项补助经费,增加了培训机构工作成本。

  三、加强和改进甘肃扶贫培训工作的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甘肃扶贫培训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要求,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意见》为指导,以“能力素质提升实现新突破”为目标,突出重点,服务大局,为贫困地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突出政府主导责任。加强县级政府责任建设,建立政府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合理配置、开放型、多元化的扶贫教育培训网络体系。组织部门统一组织协调贫困地区各级干部培训,做好党政干部调训和培训指导。扶贫部门负责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指导培训机构开展培训活动。财政部门积极安排扶贫培训资金,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二)加大扶贫培训投入。充分发挥各类培训项目的先导性作用,管好用好项目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扶贫培训基金。行业部门要在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推广、扶贫和移民安置、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扶贫培训,在全省就业再就业资金、扶贫资金中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贫困地区贫困户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引导和鼓励企业、民营组织、致富带头人、慈善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培训,推动扶贫培训工作市场化、社会化。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扶贫培训师资选聘机制,采取自培、兼职、聘用等途径,注重从相关职能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扶贫第一线人员中选聘优秀兼职教师,分级建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扶贫培训师资库。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现有培训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和定期培训,切实解决基层培训教员知识老化的问题。根据贫困地区扶贫培训需求,以平凉“金果”、“红牛”,定西马铃薯、中药材等扶贫典型为案例,整理编写通俗易懂的本地培训教材。开辟各类扶贫培训基地,建立扶贫培训信息平台,创建扶贫电教网络,增强扶贫培训工作能力。

  (四)建立健全考评机制。把扶贫培训作为各级政府扶贫工作成效考核的重要指标,着力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扶贫干部培训登记管理制度,将干部学习培训情况和考核结果如实纳入干部人事档案。建立健全扶贫培训激励机制,切实加强培训动态监督管理,并将培训质量作为评价培训机构、拨付培训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强化扶贫培训资金项目监管,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和检查。加强对培训档案的管理,健全培训信息台账,实行数据动态管理,对培训进度和效果实时监控、全程监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